我見過最讓人痛苦的伴侶類型,它排第一(希望你永遠遇不到)
更新于:2025-03-25 22:46:32

如果要選一個“最讓人痛苦的伴侶類型”,我想“迴避”一定榜上有名。

朋友阿香說,自己最近陷入了一段痛苦、糾結的戀愛關係中。

想逃離,卻又無法自拔。

兩年前,阿香在一次出差中認識了小林,她被小林在工作中冷靜、遊刃有餘的氣質吸引,主動要了他的聯繫方式,和他很聊得來。

一段時間后,見小林遲遲未提確定關係的事,阿香就主動詢問,隔了很久后,小林答應了她。

然而交往一年多後,她卻感覺越來越心累:

阿香希望每個週末都能見面,小林雖然嘴上答應,卻經常以工作忙為藉口逃避約會;

每當倆人出現矛盾時,小林總是拒絕溝通,像烏龜一樣“縮”起來,永遠是阿香想辦法解決。

前陣子,阿香換了個工作,剛好在小林的住處附近,她想藉此機會嘗試同居,讓關係更近一步。

可當她和小林商量時,他卻始終不正面回答,甚至玩消失。

阿香覺得很生氣:“我又不是逼他一定要答應,可他不能一遇到事情就逃避吧。有時候我真覺得僅自己在乎這段關係,就連吵架都是我一個人的事。”

她不解地問我:“明明剛開始我們很聊得來,相處得很不錯啊,為什麼會突然變成這個樣子”?

其實,像小林這樣的人,很可能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者”。

他們的戀愛風格可以用 4 個字來形容:若即若離。

和他們在一起時,你有時會感覺他們對自己並不親密,甚至很冷漠。

久而久之,你們的關係可能會陷入“你追他逃”的模式。

於是,你忍不住煩躁、焦慮、抓狂,變得患得患失,懷疑對方到底愛不愛自己。

但又會因為對方偶爾流露出好的一面,難以徹底放棄這段關係。 

遇到這種“迴避型依戀”的伴侶,我們該怎麼辦呢?

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很早就發現:嬰兒和其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即“依戀(attachment)”。

剛出生的嬰兒,會天然地將母親視作依戀物件,但母嬰間的依戀模式卻不完全相同,分為: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迴避型。 

其中,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會刻意躲避母親,不願意和母親發生親密接觸。

後來,心理學家巴塞洛繆發現,成人在親密關係中也存在類似的依戀模式,並基於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提出了成人依戀的四個類型:安全型、癡迷型、恐懼型、疏離型。

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迴避型依戀”,其實包含了“疏離型依戀”和“恐懼型依戀”兩大類。

 

來源:《親密關係》 羅蘭·米勒

巴塞洛繆認為,這兩類人的共同點是:他們在親密關係中都具有較高的迴避程度,都不能信任並接納相互依戀的親密關係,但是他們迴避的原因卻有所不同。

疏離型(dismissing style)的人認為,與他人建立關係是沒有必要的。他們更看重獨立和自主,不喜歡依賴他人或被人依賴。 

因此他們往往熱衷於工作或其他個人追求,較少關注人際關係,還會流露出對愛情、長期關係的不認可或貶低。

他們不會主動推進關係,也不擔心被拋棄,對待伴侶始終是冷漠和迴避的態度。 

小林就是這樣的,他工作努力上進,願意加班,不惜花費業餘時間學習,精進專業能力。

然而到了戀愛上,無論大小事都是阿香推一步他才走一步,很少主動提出想做什麼。 

有次,阿香問他為什麼當初不主動表白時,小林的回復是:“其實我談不談戀愛都可以的。”

而恐懼型(fearful style)的人,雖然在感情上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很難完全相信或依賴他人,擔心自己和他人變得太親密會受到傷害。

所以他們的行為常常是矛盾的、反覆無常的。

他們會在關係初期表現得很熱情,但當關係中的依賴程度過高時,就會開始迴避。

如果對方真的開始疏遠,他們又會感受到憤怒和被拋棄。

電視劇《都市男女戀愛法則》中,女主角李恩梧就是典型的“恐懼型依戀”。 

她和男主角朴宰元在海邊相識,迅速陷入熱戀。

就在朴宰元以為倆人的關係要更近一步時,李恩梧卻在某天突然離開了。

一年後倆人重逢,開始不斷地拉扯:李恩梧嘴上說不想再和朴宰元再續前緣,但當他真的不再來見她時,她又會傷心,忍不住重新靠近對方。 

如此反反覆復,始終無法確定關係。

 02

“迴避型依戀”如何產生?

大量研究發現,成人的依戀方式往往形成於一個人早期重要的人際經驗中。

 如果個體在童年時期被養育者持續忽視和拒絕,或是某段深刻的戀情留下了創傷,都有可能形成“迴避型依戀”。

Bowlby 認為,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改變的其實是一個人在關係中感知到的兩個價值判斷。 

1.我值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認同)

2.他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價值認同)

“迴避型依戀者”往往是第二個問題出現了困擾,他們在過往的經歷中發現,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只有一個人才是最安全的狀態。 

所以他們學會了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封閉起來,不允許自己表露出對他人的依賴。

而第一個問題“我值不值得被愛”,則進一步決定了一個人是“疏離型迴避依戀”,還是“恐懼型迴避依戀”。

“疏離型迴避依戀者”的自我評價往往是積極的,他們認為自己被忽視是由於他人不夠好,所以不願意再依戀他人。 

因此他們很少主動進入或推進一段關係,還會形成強迫性的自我依靠,即過分強調獨立自主的能力和邊界感,用來維持積極的自我評價。

例如小林,他成長於一個離異家庭,父母感情破裂后都不想要他,所以他只能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他不僅從未感受到父母的愛,還要忍受奶奶的抱怨,說他是個“拖油瓶”,影響了她清閒的退休生活。

所以小林的童年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對所有人都充滿了警惕,下定決心要儘快從這個家裡獨立出去,擁有一個只有自己的、絕對安全的空間。

 對小林來說,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生活保障才是安全感的來源,他並不相信親密關係能帶來這一點。

和另一個人互相依賴不僅是陌生的體驗,還會威脅到他的獨立自主性。

所以即便他對阿香有一點好感,也做不到積極主動。 

而“恐懼型迴避依戀者”的自我評價則更消極,他們認為被忽視是由於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所以不敢再依戀他人,認為自己隨時有被拋棄的風險。

他們可能經歷過更嚴重的創傷,比如在哭泣時遭到養育者的訓斥或懲罰,示愛時被戀人嘲笑或貶低。

因此依賴和被依賴會激活他們的“羞恥感”,阻止他們去表達自己的依戀或是接受伴侶的依戀。

例如有的人在上一段戀情中遭遇過背叛,之後哪怕再次遇到喜歡的人,也會擔心再次受傷而選擇逃離關係。 

因為“恐懼型迴避依戀者”,在關係中會不斷地考量對方拋棄自己的可能性,一旦感知到關係中的依賴壓力或是拒絕信號時,就會啟動“去啟動策略”(deactivating strategies),抑制自己的依戀行為或是情緒,避免重複之前的羞恥經歷。

嚴重的“恐懼型依戀者”甚至會在關係良好時,主動“破壞”關係,比如突然發現伴侶身上難以忍受的缺點,卻憋著不溝通,直到伴侶感受到被攻擊,真的爆發了矛盾,便進一步驗證了他們對“被拋棄”的預期。 

 03

“迴避型依戀者”有可能改變嗎?

和“迴避型依戀者”在一起過的人,體驗感多半不太好。

無論是在“疏離型迴避者”那裡體驗到的淡漠、抗拒、冷暴力,還是“恐懼型迴避者”的反覆無常、挑剔、被動攻擊,都會帶給人極大的痛苦,甚至產生自我懷疑,陷入深深的絕望中。

豆瓣“迴避型依戀小組”的人數高達 10w+,遠遠超過其他不安全依戀。

大部分發帖人都是他們的伴侶,迫切地想通過對方的某些行為,判斷出伴侶是不是“迴避型依戀”、愛不愛自己、有沒有可能改變??

這裏我們先來明確一個結論:成人的依戀類型是可以改變的。

心理學家認為:依戀類型是後天習得的,它會不斷受到新的人際經歷的影響。

安全型的人可能會因為一次失戀不再感到安全;同樣的,一段健康良好的戀情也能讓迴避型的人不再抗拒親密關係。

研究者 Davila 和 Cobb 發現:大部分人可以在兩年時間里,經歷依戀類型的實質性變化。

但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迴避型依戀”的人自身有改變意願。 

 04

健康的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在和伴侶達成了改變的共識後,如果你是“迴避型依戀者”的伴侶,你可以:

首先,創造安全的溝通環境,鼓勵對方表達情感。

如果你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下,敞開心扉地跟他們說說心裡話,傳遞出“我願意傾聽你”的信號,並對他們的情感表達做出及時的反饋和回應,那麼這些積極的傾訴體驗就能大大增加他們的信任感,有可能再次打開自己的內心。

其次,不能窮追猛打,但要主動出擊。 

當伴侶習慣性地迴避時,不要追得太緊,給他們一些獨處空間,這能讓他們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完全按照他們的節奏來。

相反,如果你允許關係一直若即若離下去,就相當於讓他們待在熟悉的模式中,反而會強化他們的迴避傾向。

在適當的緩衝期后,你需要再次主動出擊,直到打破對方心中的壁壘,建立足夠的信任感 。

需要提醒你的是,這個過程可能會反覆很多次,它會讓你陷入“為什麼總是我在付出”的疲憊感中,甚至有可能被對方徹底拒絕。

所以建議你:做好心理準備,克服內心的不平衡感。同時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況,不要太過勉強和苛責自己。

如果你本身是“迴避型依戀者”,你可以:

首先,需要先想清楚自己需不需要親密關係,並且和伴侶共同做出在“關係中繼續還是分手”的決定。 

只要你在一段關係里,那麼無論你的依戀類型是什麼,這個過程都是你的責任。

其次,如果你想要做出改變,可以試著找出那些讓你不信任的過去。

告訴自己:這些負面體驗並不是你的錯,停止用過去的經驗去對待當前的伴侶。

最後,和你的伴侶共同努力,只要你們都有足夠的意願,那麼一切改變都有可能發生。

承認“我需要”,而非“我不配”。

要相信,你生來值得被愛。 

05 

《都市男女戀愛法則》的最後,朴宰元對李恩梧的表白不是承諾,而是一句邀請:

“我們一起去重新認識‘戀愛’這個詞吧。 

你或許也聽說過,改變不安全型依戀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遇到一個安全型的伴侶,但這實在需要一點運氣。

其實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找一個願意和我們一起變成安全型依戀的人。

豆瓣“迴避型依戀小組”的簡介里,有一句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過的話:

“我印象中最具創造力的生命,是那些儘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創傷,但(通過各種途徑)能夠找到朝向內在完整性的方法,從而獲得新結構的個體。”

寄希望於另一個人去完整我們的人格,是創傷帶來的天性。

但成熟的愛,往往發生於我們決定克服創傷,和另一個同樣不那麼完整的人共同承擔責任的時候。

把過去留在過去,愛情才能發生在現在。

世界和我愛著你。

誰在拒絕租房給老人
誰在拒絕租房給老人
2025-04-08 01: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