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帶動相關領域人才需求大幅增長。招聘平臺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演演算法工程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崗位招聘量同比大幅增加,其中數據標註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長超50%。
目前,人工智慧訓練師主要從事標註類工作。隨著市場需求激增,這個職業吸引了很多跨界求職者湧入,也帶火了相關的職業培訓。
在深圳的一家AI訓練師的培訓機構,前來上課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 據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介紹,目前人工智慧訓練師主要從事標註類工作,可以細分為文本標註、圖像標註、語音標註等類型,薪資在每月6000元到19000元不等。這兩年,他們的培訓業務已經從北京,拓展到了深圳、杭州和成都,但這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畢業的學員往往剛一上傳簡歷,就被企業一搶而光。
某人工智慧訓練師培訓機構校長劉美芳告訴記者:比如9點開放簡歷,我們同學一個小時之內可以接收到10多個回復,很多HR(人力資源部門)主動向他們打招呼,都不需要去投遞。
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後至今,數據標註類崗位招聘職位數量同比增長達56%。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大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以及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人工智慧訓練師的需求還會繼續增加。
人工智慧訓練師:
數字時代的“教練”
人工智慧訓練師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服務於專業領域的大模型發展,對訓練師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在深圳南山的一家專門研發客服類大模型的科技公司內,人工智慧訓練師黃培慧正在和他的同事,對大模型展示的效果進行演練。
黃培慧表示,大模型之所以能夠準確回答顧客的提問,是因為前期已經給大模型輸入了1000多條相似的問句。對他們來說,篩選顧客向客服人員提問的過程,就是做“標註”,而這些“問句”,就是“數據”,也叫“語料”。
除了這類面向公眾服務的大模型,越來越多服務於專業領域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發展也十分迅速。在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病理科主任黃豔正在指導一家醫療類大模型的研發人員,對數位病理切片進行標註,為病理大模型提供訓練數據。
作為專業度極高的垂類模型,醫療類大模型對數據的標註要求非常嚴格,為了確保數據的安全和準確,這類大模型的訓練必須由醫生等專業人士進行把關。
某醫療大模型研發科技公司副總裁孫其功表示,此類工作一般都需要高年資的醫學類專家來指點,或者是親自上手來進行數據的標註,標錯了有可能會產生誤診或漏診的情況。
此外,為了減少“AI幻覺”,也就是大模型生成的內容與真實數據不符、偏離使用者指令的現象發生,各垂類大模型都在構建由相關領域專家參與的多層次標註驗證機制,將他們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關鍵訓練參數,以提高大模型的準確性。
市場急缺哪方面AI人才?
高薪之下,越來越多求職者希望投身人工智慧行業。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月份,AI領域求職人數同比增幅達200%以上。
當前企業最青睞哪類AI人才?
獵聘近日發佈的《2025AI技術人才供需洞察報告》顯示,去年2月至今年1月間,在獵聘平臺上招聘的AI職位中,約47%要求碩博學歷。
由於人工智慧自2019年才被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前AI領域多數從業者來自其他相關專業。從獵聘數據看,人數最多的前四個專業分別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電子資訊以及機械工程。
“企業主要看是否具備相關專業能力。”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演算法是人工智慧的核心,涉及複雜的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知識;深度學習則涉及複雜的神經網路模型和演演算法優化,從業者在掌握線性代數、概率論、統計學等知識的同時,還需具備程式設計技能。
多家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I人才持續保持供不應求的態勢。未來隨著AI技術加快應用,還需要哪些人才?
除了當前市場緊缺的演演算法工程師、大模型工程師、機器學習工程師等,從全產業鏈看,AI領域在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都存在人才缺口。比如高性能計算工程師、晶片架構師等,也是企業競相爭奪的物件。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亮表示,由於人工智慧涉及多領域,所需人才也覆蓋多種類型——既有致力於前沿演算法與核心理論創新的基礎研究型人才,也有將理論與演算法模型開發相結合、形成可落地產品的技術開發型人才,還包括既懂人工智慧技術又懂所在行業業務的應用複合型人才。此外,AI訓練師、數據標註工程師、AI倫理與安全專家等數據治理和支撐人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目前最急需的還是基礎研究型人才和應用複合型人才,一方面解決高端AI晶片國產化率不足和演算法原創性不足問題,另一方面推動AI加速賦能各領域各行業。”王亮認為。
據麥肯錫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600萬人,而人才缺口可能高達400萬人。
如何捕捉AI發展中的就業機遇?
面對AI帶來的新崗位需求,普通人如何適應產業變化,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教育,無疑是其中關鍵一環。新一輪科技浪潮下,中國高校也迎來史上最大規模專業調整。短短幾年間,已有超500所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或成立專門學院,考生的報考熱度持續升高。2025年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招生計劃里均包含人工智慧專業。
“人才數量提升的同時,優化培養結構、提升質量顯得更為關鍵。”王亮認為,未來不同層次和領域的AI人才需求會更加細分,高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上應更加註重人才的差異化培養。
2024年,南開大學全面啟動“人工智慧賦能人才培養行動計劃”,打造了130余門人工智慧系列課程群。
“人工智慧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這就要求高校超前佈局、主動調整,在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中,形成學科集群,為推動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提供堅實基礎。”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說。
為培養更多實用型、複合型和緊缺型人工智慧應用人才,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徵集一批“人工智慧應用”領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專案。
“行業從業者也需要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王亮表示,從人工智慧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反饋來看,職業發展過程中,除了技術能力外,設計思維、跨學科協作、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樣至關重要。
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AI技能應成為未來公民必備能力,需加強AI新職業的規劃與管理及相關技能培訓,尤其要為低收入和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免費培訓機會。
“年輕人無論從事哪個專業,都可以每周花點時間,關注全球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發展,這是未來最大的機會源泉。”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說。
(綜合來源:央視財經、新華社、央廣網等)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