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生活如何?”“我的童年很有意思呀!我住在北京城南的衚衕裡,每天都能遇到許多新鮮事兒”……
前不久,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浦口外國語學校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上,41名孩子正在運用豆包與《城南舊事》里的主人公英子“對話”。
通過智慧體設定,AI“扮演”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等人物“走出”書本,與每一個孩子交談,“沉浸式”解答孩子們的閱讀困惑。
在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為深入探索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兒童閱讀的創新路徑,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南京市教育資訊化中心)利用資訊技術開展跨區域學生線上共讀,以豐富多元的閱讀交流教學形式,探索人工智慧賦能兒童深度閱讀。
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凌嶸介紹,目前,南京市正在6個區開展“AI共讀系列”活動,初步探索AI賦能兒童閱讀的方式及價值。通過AI辯論會、讀書沙龍、劇本殺等形式,突破傳統閱讀課堂教學方式,實現AI技術支援的跨區域雲端閱讀課堂創新。
當AI理解孩子們的“然後呢”
曾幾何時,南京江北新區浦口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滕錦茹對閱讀課很苦惱。“六年級學生讀《魯濱遜漂流記》寫閱讀筆記,一半人不知道怎麼寫,寫得很空洞。”
一次偶然機會,她開始接觸AI。AI就像“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彷彿能解答她所有的提問。“孩子們利用AI學習,會不會同樣事半功倍?”
不過,她的顧慮是,學生可能完全依賴AI生成答案,喪失思維和寫作能力。
為此,她採用傳統方式來規避風險:教師指導學生選材、構思、寫作,在學生當堂完成初稿後,再引入AI對文章進行評價。讓“工具賦能”,為每個孩子的作文作詳盡的個人化點評,促進修改提升。
“《魯濱遜漂流記》主要講了什麼?”第一,孩子們只能提諸如此類的簡單問題。AI的回答嚴肅、專業且冗長。孩子們看得雲裡霧裡,“好像更迷糊了”。
滕錦茹鼓勵孩子們提出“具體再具體”的問題,“其實,提問也是思考的過程呀,不是嗎?”
“這是我撰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閱讀梗概,幫我整理這篇閱讀梗概,適當補充內容。要求自然過渡,使語義清楚連貫。並且,請你幫我打分、糾錯優化……”
隨後,AI回答道:這篇梗概能抓住書中的關鍵情節,基本梳理出故事脈絡,不過在語句通順度、情節銜接以及細節準確性上還有提升的空間。整體可以給到65分。以下是糾錯……
在滕錦茹的指導下,學生馬藝涵同AI“對話”時的提示詞清晰、具體;AI也給出通俗易懂的回答。從此,AI從“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變成“孩子們的另一位老師”。
其實,孩子們對AI褒貶不一,有人評價AI修改得準確,速度快,讓語言通順有序,能夠錦上添花;也有人評價AI增加了很多細節描寫,讀起來更有趣,詞語換得也很精妙。
不過,也有人評價AI修改並不都是對的,同時寫出來的文章少了一點人情味;還有人評價:有些地方改到了我沒想到的細節,但也有些地方沒能準確表達我的本意……
如今,AI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仍在繼續。滕錦茹帶領孩子們結合閱讀書目,為每位出現的人物“圖像”。他們概括描述人物的性格、經歷,甚至語言風格與“小能力”。AI處理相關數據后,生成智慧體。孩子們與這些智慧體一問一答,“沉浸式體驗感”愈發濃厚。
在豐富對話基礎的前提下,孩子們與AI的交流變得率真、自然。一連串的問題後,有的孩子們甚至會對AI說:“然後呢?”
讓滕錦茹感到驚喜的是,這樣一個“口語化”的問題,AI竟然同樣給出了貼近這些孩子們理解能力的回答。
AI可以代替語文老師嗎
每一個孩子在滕錦茹的眼裡都有著“獨特的珍奇”。
露寶(化名)是一個寫作學困生。寫作課上,他遲遲不敢動筆。滕錦茹發現,露寶在講述經歷與故事的時候,表達較為流利、動人。但是,一寫到紙上,他的句子卻“很難產出,寫出來都堆在一起,也沒有標點”。
滕錦茹發現露寶在表達與寫作上的特點后,將手機遞給他,鼓勵他與豆包“打電話”。
最開始,她“手把手”教露寶構思提示詞:“我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現在要寫一篇主題為‘多彩的活動’的習作,要把活動過程寫清楚,用上點面結合。寫出自己的感受。你可以問問題,啟發我來列提綱,但不能直接幫我寫。我要寫的是足球賽……”
過了5分鐘,露寶激動地對滕錦茹說:“老師,我會了!”寫作課結束後,滕錦茹詳細翻閱聊天記錄,發現豆包細緻耐心地問了他17個問題,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周圍有誰,他幹了什麼、你接到球了嗎、其他人的反應、隊友失球后你的感受……”
在這過程中,露寶對於自己要寫什麼,怎麼寫,開始萌生想法。隨著AI的訓練,露寶可以在當堂寫作中獨立完成3頁的習作。
當然,不通順、句子粘連、錯別字等問題依舊存在。對此,滕錦茹卻十分樂觀,“這是一個很棒的開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啊!”
後來,滕錦茹給孩子們佈置過一次聽音樂、寫畫面的小練筆。她發現露寶對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四重奏十分有感覺。滕錦茹鼓勵他把寫下的感受讀給AI聽,請AI幫忙潤色,更好地表達心聲。
也有不少人向滕錦茹表達過擔憂:“AI這麼強大,會不會替代語文老師,甚至作家、批評家。到那個時候,語文還有靈魂嗎?”
很快,滕錦茹在課堂上找到答案。那一次,她給學生佈置的作文題目是《AI自畫像》。學生先寫下自畫像,再把自畫像的提示詞發送給豆包,讓豆包生成頭像,最後讓學生評價AI圖片。
在AI提供修改意見並完成作文修改後,一名學生在作文的結尾,寫下一段感悟:AI永遠生成不了這麼美麗的我,它的圖庫里沒有這麼獨一無二的我。
通過AI,孩子們認識到自身獨特性,也開始欣賞自己,這感悟令人欣慰;學生借作文完成自我接納,也讓老師們看到教育的溫度與力量。
“AI不僅幫助學生克服寫作障礙,還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滕錦茹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AI的輔助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
滕錦茹表示,AI只是一個工具,它不能替代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努力。“我們應繼續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AI,同時保持教育的人文關懷和創造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讓閱讀回歸想像力與生命力的本質
1979年出生的胡勇林是南京市天妃宮小學的資訊技術教師。作為資深線民的他剛參加工作時是一位語文老師。後來,他“跨界”成為資訊技術老師,對AI技術運用嫻熟。
在胡勇林看來,用戶的文字能力決定了使用AI的體驗。提示詞越具體、越形象,生成的文字或視頻往往就更符合需求。
在課堂上,胡勇林鼓勵孩子們使用AI:“要勇敢地站在科學與技術的浪潮上!”課下,他最先找到學校的語文教研組,把大家的想法記錄在案,並就相關內容向AI“請教、取經”,製作微課視頻腳本。
隨後,他花了90多個小時,最終製作出動畫微課《印第安神話故事》。隨後,他將微課內容上傳至網站,供學生學習。
“AI不僅僅是幫助老師完成任務,還可以給教師很多的啟發。”在胡勇林看來,在使用AI過程中,教學水平在不斷提升。
一直以來,南京市電化教育館都在引領一線教師運用AI重塑閱讀和寫作。相關負責人李曉芳介紹,像《愛麗絲漫遊奇境》這類荒誕文學一直是教學上的難點,一位教師嘗試用AI輔助設計了全新的教案,同時利用AI伴讀支援學生自主閱讀。
在此類閱讀交流活動中,中小學教師還利用豆包開發出智慧體,引導學生與智慧體進行辯論,通過不斷的追問與對話,啟發學生深度思考。最終讓閱讀回歸想像力與生命力的本質。
同時,AI也可以重塑課堂中教師身份,在《三國演義》閱讀活動中,教師擁有主持人、辯手、記者等多重身份。最後,相關工作人員還根據本場活動特色,挖掘提煉出主題講座《多維交互深度對話——以AI支援兒童閱讀的生態重構》。
對此,李曉芳深有感觸,AI賦能閱讀與寫作,歸根結底是輔助孩子們更清晰、更明瞭地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
當智慧體不斷提示“增加排比句”時,滕錦茹搖搖頭說:AI終究只是AI,沒有演算法能讀懂露寶的那句“月亮掉進沙坑,和我的玻璃彈珠捉迷藏”中藏著怎樣的驚喜。
如今,越來越多像滕錦茹這樣的老師意識到:在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時代,教師更需要扮演“領航員”角色,既要教會學生駕馭AI浪潮,更要守護文字中躍動的童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