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訪拓崗” 高校就業新引擎
更新于:2025-04-15 18:28:51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作者:楊禮雕 宋翠玉

《光明日報》( 2025年04月15日 14版)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民生福祉和經濟發展,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教育部日前部署的2025屆高校畢業生“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首次提出積極組織高校“訪市拓崗”“訪縣拓崗”“訪園拓崗”。落地、落細、落深“三訪拓崗”這項關鍵舉措,有助於搶抓當下就業黃金視窗期,也有利於穩步搭建推動就業服務長效機制,使其成為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全新引擎。

更新就業新理念:從“應對措施”到系統謀劃

  高校主動融入城市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深化產教融合是“三訪拓崗”的核心要義。系統把握“三訪拓崗”的價值理念,需抓好縱深拓展就業資源、精準深化校企合作、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工作。

  在主動服務中拓展就業資源維度。主動拓展就業崗位資源,實現高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品質就業是“三訪拓崗”的目標指向。高校傳統就業工作多依賴“請進來”模式,邀請用人單位進校園舉辦招聘會等形式雖有成效,但存在就業資訊傳遞滯後、畢業生常處於待崗觀望狀態、高校對市場變化的回應遲緩等被動性,以及就業資訊管道有限、推薦針對性不足、就業區域資源不平衡等局限性。從把企業“請進來”到“主動”走向城市、縣域與園區,既有助於高校挖掘多層次、多類型的就業崗位,還能有效提高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和競爭力。

  在精準對接中加強政校企合作深度。通過“三訪拓崗”,高校能與“城—縣—園”及各類企業建立更緊密聯繫,有助於精準把握城市整體產業布局特點,挖掘縣域特色產業和基層崗位需要,匹配園區產業集群人才需求。同時,高校能更深入瞭解城市、產業發展對人才知識結構、技能水準的要求,提升產學研項目品質,有助於破解就業資訊不對稱、崗位供需不匹配、跟蹤反饋機制缺乏等問題。

  在動態調適中強化人才培養韌度。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與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社會對創新型、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需運用動態適應與柔性培養理念,在“三訪拓崗”中敏銳捕捉市場動態,柔性調適人才培養策略,以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更具適應力和靈活性的高校畢業生。

搭建就業支持體系:從“單兵作戰”到多方共融

  “訪市拓崗”“訪縣拓崗”“訪園拓崗”是層層遞進、互為補充、共同服務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有機整體。提升“三訪拓崗”行動質效,需從巨集觀、中觀到微觀全方位挖掘就業資源,紮實推進高校、政府與企業多方協同。

  單一主體行動轉變為多主體協同。就業是一場需要政校企多方合力推進的“接力賽”。以往就業工作主要由高校扮演主角,“三訪拓崗”則需盤活“城—縣—園”就業資源,實現政校企多方協同。政府層面,可出台鼓勵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與激勵政策,通過組織校企對接活動,搭建合作平臺加強區域內產業園與高校的聯繫,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堅實的政策引導與資源協調。企業層面,可與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教學團隊、編製教材、參與課程設置、開展產學研合作,及時向政府及高校反饋行業人才需求變化趨勢。高校層面,可主動走訪並搭建常態化溝通平臺,深入了解“城—縣—園”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為高校科學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提供決策依據。

  資源離散利用轉變為多資源協同。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核心,產業體系完善,大型企業、新興產業等就業崗位資源釋放力強;縣域經濟則依託特色產業集群與鄉村振興戰略,在文旅融合、生態農業及電商運營等領域形成了多樣化崗位資源,能滿足不同層次人才的就業需求;擁有較完整產業鏈的產業園區,在創意經濟、平臺經濟等多領域為高校提供豐富多樣、專業匹配度較高的就業崗位與實習實訓基地。通過“三訪拓崗”遞進式推進機制,能有機整合政府產業政策、企業崗位供給與高校人才資源,構建“城市引領—縣域輻射—園區集聚”的三級聯動就業體系,有效破解就業資源配置單一化、碎片化等現實難題。

探索就業新機制:從“應急拓崗”到常態協同

  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三訪拓崗”需搭建政校企就業共同體,從主體、資源、方式等層面構建更加穩定長效的常態化協同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資源科學配置,實現人才供需動態適配。

  構建行穩致遠的常態化協同機制。具有階段性、臨時性的應急拓崗政策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就業壓力。但這種零散走訪、隨機對接的拓崗方式易出現崗位質量參差不齊、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相較而言,高校“三訪拓崗”需構建長期、穩定的常態化協同機制,持續性開拓就業崗位,將單一崗位供給升級為人才培養儲能倉,實現就業市場資源有效配置與人才供需動態平衡。高校應探索構建就業資源統籌機制,建立由書記校長牽頭的就業專項工作小組,全面負責“三訪拓崗”的就業資源統籌規劃。構建常態化溝通機制,制定“三訪拓崗”系列配套檔,明確工作目標、任務、流程與責任,形成定期走訪、溝通及評估的工作模式,準確把握人才需求動態,提高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契合度。

  形成科學智慧的長效化協同機制。就業,說到底是人力資源在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對接,信息、資源、管道的精準匹配與幫扶是關鍵。高校應積極與政企合作形成就業共同體,與企業共建就業指導雙師制,提升就業指導“適應性”,營造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援成長新生態,讓崗位與人才都能找到“最佳拍檔”。“三訪拓崗”還需打破就業資訊數據的單邊壁壘,智慧構建“動態崗位資源池—智慧匹配系統—畢業生資料庫”三維共用的人才需求資源庫和畢業生資訊庫,直接對接“城—縣—園—校”的平台崗位數據,精準描摹畢業生專業能力、興趣特長等職業“圖像”,智慧匹配並形成職業能力評估模型,實現崗位的靶向推送。

  搭建四鏈融合的一體化協同機制。高校需準確獲取城市發展規劃的人才需求資訊,深入調研縣域特色產業崗位,提升與園區產業、行業、企業的專業匹配度,從而規避傳統就業工作中的“孤島效應”。健全“三訪拓崗”就業質量評價反饋閉環機制,將就業數據作為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優化的風向標,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建立就業市場預測模型,根據“需求導向—數據驅動—動態調整”思路,實行從招生到就業的全鏈條數位化管理,克服人才供給過剩與結構錯位問題。聯結“城—縣—園”就業生態鏈,形成“產業需求清單”與“人才能力圖譜”的雙向對接機制以及“政府+高校+平台+企業”的合作機制,共建訂單、定製和定向培養班,打造基於真實場景的數位孿生實訓平臺,對進一步提升畢業生就業的崗位適配能力極有價值。

  (作者:楊禮雕 宋翠玉,分別系教育部思政創新發展中心〔浙江樹人學院〕教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