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黑龍江日報
□高遠
新媒體平臺具有即時性、多元化等特點,在加速思政教育內容生產、傳播、分享、擴散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積極將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和平台優勢轉化為高校網路思政教育的最大增量,既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現實需要。
關注物件需求
高校網路思政教師應主動關心學生的內容期待和接受偏好,根據學生需求變化制定針對性的供給策略,以貼合學生實際的優質內容回應學生關切,保證網路思政教育內容入腦、入心。
調整供給方向,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高校網路思政教師應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供給策略,打破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禁錮”和“路徑依賴”,主動從學科本位、教師本位轉向學生本位、素養本位,緊緊圍繞學生主體的思想動態、學習表現、心理變化、生活狀況等進行內容優化和知識供給;遵循學科教學規律,保持價值引領的供給策略和學科使命不變,將網路思政教育的教育性、思想性、政治性、專業性等特徵貫穿網路思政教學的全過程和全方位。
在內容供給過程中,高校網路思政教師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黨的創新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主要內容,堅持強化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等的內容供給;科學把握供給策略中變與不變的關係,靈活把握變與不變間的辯證關係;堅持指導思想、根本任務、基本原則、主體內容不變,注重話語表達、教學載體、教學媒介等的適當轉變,以重點突出、亮點鮮明、熱點及時的供給模式,提升網路思政育人實效。
革新供給手段
高校網路思政教師應在手段革新上下功夫,結合新媒體平台的信息傳播規律,對學生“需要聽、願意聽、應該聽”的相關內容進行重新“包裝”,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知識灌輸與價值引領,真正提升網路思政教育“抬頭率”和“滿意度”。
發揮供給優勢,強化敘事效果。高校網路思政教師應依託新媒體平臺,以多樣化的內容形式進行思想教化和價值引領。通過視頻剪輯、動畫製作等手段,製作思政微課、思政微視頻、思政微網文,以碎片化、短小精悍的圖文內容、視頻內容、音訊資料、漫畫等傳遞黨史知識、愛國主義教育知識;積極投入“校園版”網路思政教育平臺的搭建中,以自身專業特長與工作視角為切入點,註冊微博帳號、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帳號,以多平臺宣傳矩陣築牢網路思政育人陣地。
強化與校外育人平台的聯動,為營造健康向上的網路育人生態而努力。高校可通過校地協同、校校協同、校館合作等方式,與地方高校、知名院校、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文化機構、“流量達人”等共創智媒帳號,充分整合內容優勢、流量優勢、人才優勢,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優質供給。
開展自我教育
無論是在課堂教學、日常教育亦或是實踐教育中,高校網路思政教育都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師領學的基礎上,構建多元化的自我教育機制和自我教育平臺,讓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控中實現思政素養提升。
融入“平易近人”的思政內容。高校應依託學生社團的組織凝聚、價值引領、群體激勵等功能,以社團建設強化網路思政育人實效。校團委與學生社團聯合會應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將學生社團的網路思政育人成效納入學生社團的考核評估範疇內。同時,對網路思政育人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團體、個人等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激發學生社團開展網路思政教育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高校可為學生社團配備專門的思政教師,協同社團成員共同推進網路思政教育內容的生產、分享、傳播、審核、把關等各項工作。
選取優秀共青團員、中共黨員、發展物件、入黨積極分子、青馬學生、班委等榜樣申請新媒體帳號,用於宣傳網路思政教育相關的優質課程、政策指示、會議精神、重要論述、活動動態、經驗成果,與高校網路思政教育帳號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網路思政教育工作取得預期實效。利用現有流量。與校內有一定話題、流量和粉絲的學生帳號合作,分享思政教育類相關的微視頻、微網文、微課堂,發揮學生的引領示範和榜樣帶動作用,引導學生追求自我發展和自我進步。同時,在內容選擇上,增強對優秀學生榜樣、朋輩互助員、傑出校友等榜樣事蹟和思政素養的宣傳,以學生更易於接受、效仿、學習的身邊榜樣事蹟,激勵學生向上向善。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