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對於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眼界。
如何提高眼界?
稻盛和夫給出了答案:出走。
走不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了世界就是你的家。
人一生的成長,始於三次出走。
1
走出原生家庭
在小說《海鷗喬納森》中,喬納森出生於傳統的海鷗家族。
海鷗家族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飽肚子。
它們平時棲息在陸地上,或在海面低空盤旋,等到漁船滿載而歸後,便爭先恐後飛向漁船,爭奪一點吃食。
它們認為飛行就是為了吃飽,所以不在乎自己的飛行技術。
剛開始,喬納森也是如此。
可漸漸它發現,在爭搶過程中,身體孱弱的老海鷗根本搶不著。
為了避免落得如此下場,喬納森開始獨自練習飛翔。
它嘗試突破飛行高度,300米,600米,1500米,在一次次身體失控中,領悟了控制速度的技巧。
它向其他鳥類學習,收起翅膀,只用翼梢飛行,成功實現了流線型高速俯衝,可以潛到海面3米下尋找食物。
有了這身本事,喬納森再沒餓過肚子。
但當它滿心歡喜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讓它們也能通過飛行練習,獲得食物自由時,迎接它的卻是一場批判。
長老和鷗群們譴責喬納森,認為它冒犯了海鷗家族的尊嚴與傳統。
父母也認為喬納森不務正業,苦口婆心勸它別折騰,安心混口飯吃。
此時,擺在喬納森前面的只有兩條路:
要麼回歸群體,循規蹈矩;要麼離開族群,獨自生活。
喬納森選擇了後者,它悲傷地離開,獨自飛往遠方。
在飛行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兩隻技藝高超的海鷗,並跟著它們去往一個全新的世界。
喬納森驚奇地發現,那裡的海鷗都有一個信念:飛得最高的海鷗看得最遠,飛翔沒有極限。
喬納森向他們學習新的飛行技術,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
多年後,它成了海鷗中的傳說,被尊稱為“偉大海鷗之子”。
而當初留在族群裡的同伴們,有的因搶不到食物而被餓死,有的在爭搶過程中不幸喪命。
喬納森的經歷,多少人似曾相識:
渴望去大城市拼事業,家裡人勸阻你,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夠了。
想辭職創業,親戚朋友跳出來反對你,創業風險太高了,別折騰了。
出走意味著挑戰,你將如喬納森一樣遠離族群,獨自面對風雨。
留守意味著重複,你將永遠被束縛在家裡,活成父輩的2.0版本。
想要跳出重複的死迴圈,你就必須離開舊的環境,不斷學習,持續思考,堅持歷練。
就像《人生之路》中出身於黃土高原的高加林對他學生說的那番話:
“如果我們不走出這片大山,就像井底之蛙一樣,我們就只能看到井口外面的天空。
不管我們怎樣跳,跳多高都無濟於事。只能看到井口外面那麼一點的世界,那麼一點天空,無法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2
走出工作局限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艾米·瑞斯尼斯曾把工作態度分為三種:
把工作當差事,把工作當職業,把工作當使命。
把工作當差事的人,認為工作是一種折磨,所以在渾水摸魚中,不斷消耗自己。
把工作當使命的人,視職場若道場,把工作當修行,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半徑。
位元組跳動的創始人張一鳴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酷訊公司時,只是一個普通的碼農。
但他第二年躍升為管理層,帶領四五十人的團隊。
他說,自己之所以成長如此之快,並不因為他技術最好,也不因他有經驗,而是因為他在工作時,秉持兩個原則。
第一:工作不分你我。
他做完自己的工作后,有人來向他請教任何問題,他都竭盡全力去幫忙。
以至於當時公司代碼庫中大部分代碼他都看過了。
新人入職時,只要他有時間,他就主動去培訓,借此他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鞏固。
就這樣,他很快從負責一個模組,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一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第二:做事不設邊界。
雖然當時他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
很多人說,這個不是他該做的事情。但他覺得,做更多的事,能成長更快。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參與產品的經歷,對他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説明;參與商業的部分,對他之後成立公司大有裨益;跟銷售總監見客戶的經歷,則在他組建今日頭條的銷售團隊時説明很大。
他在工作中熬的每一次夜,加的每一次班,多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成為他創業時的一塊塊磚,幫他構築起了自己的商業大廈。
同樣是程式師,有人忙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人卻願意學習工作範圍之外的知識;
同樣是快遞員,有人敷衍了事,有人積極熟悉路況,優化投遞流程;
同樣是月嫂,有人應付差事,有人卻能在工作中主動掌握更多技能。
最後,那個願意在工作中多做一點的人,成了創業者,成了快遞送單王,成了金牌月嫂。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經濟學家何帆曾提到過一個“苟且紅利”概念。
意思是,每個行業看似密密麻麻都是人。
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混日子的苟且者。
只要你在別人覺得沒必要的地方,多負責一點;在別人草草了事的地方,多往前走一步。
你就能享受到自己的不苟且,給自己帶來的紅利。
3
走出資訊繭房
有這麼一幅漫畫,形象地刻畫了當代人的思維狀態。
大腦空間看似可容萬物,實則空洞無物。
“資訊繭房”的提出者,著名社會學者桑斯坦曾說:
隨著演算法的出現和日益強大,整個社會開始出現“過濾氣泡效應”和“回音室效應”。
什麼是過濾氣泡效應?
演算法在瞭解你的偏好之後,主動過濾掉與你偏好相悖的資訊,讓你彷彿處於一個網路泡泡的環境中,看不見其他的信息和觀念,變得越來越狹隘。
什麼是回音室效應?
在演算法為你定製的空間中,你聽到的都是對你意見相類的迴響,你會逐漸認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其他觀點都是錯的,長此以往,你的視野越來越狹窄,變得越來越偏激。
資訊繭房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和瞭解不同世界的能力,表面上看,我們知道的事情更多了,實際上我們的世界卻更小了。
關於走出資訊繭房,我有兩點建議。
多看不同領域的書。
蔡康永說過:如果你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書,那你永遠就只能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單獨的世界,會為你提供新的觀點和新的角度。
書讀得越多,對世界的理解就會越寬泛,不再非黑即白盲從。
書讀得越多,就會明白自己所知甚少,從而變得謙卑不自傲。
多關注自己不認同的觀點。
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列舉了“頭腦封閉者”的7大特徵:
1. 不喜歡自己的觀點被挑戰。
2. 喜歡做陳述而不是提問。
3. 總是關心自己是否被理解,而不是去想自己有沒有理解對方。
4. 明知自己錯了,仍固守自己的觀點。
5. 在對話中,不給對方留有表達空間。
6. 難以同時持有兩種想法,總是試圖讓自己的觀點獨大,擠掉別人的觀點。
7. 缺乏謙遜意識。
不想做頭腦封閉者,就要多關注與自己認知不同的人。
就像菲茨傑拉德說的:
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並行不悖,才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
電影《黑衣人2》中,有這麼一個情節。
中央車站的一個儲物櫃里,住著一群外星小人,他們信仰的光明,不過是人類手錶照出的光。
主角覺得這群住在儲物櫃里的外星小人太可憐了,可當同時踢開另外一扇門,他才發現,自己也只不過是生活在“儲物櫃里”的小人罷了。
儲物櫃的隱喻,可能是一個熟悉的環境,可能是一份得過且過的工作,可能是你腦子裡鎖閉的認知。
困守在櫃子里,也許安逸,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唯有走出去,才能見宇宙蒼茫,觀世事繁雜,明真理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