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關注汽車保養的車主來說,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日常短距離行駛會對車輛造成較大損害,建議定期進行長途駕駛以延長汽車壽命。這是否屬實呢?確實,頻繁短途駕駛對汽車有一定影響,但具體影響是什麼,嚴重程度如何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何為“短距離”。雖然沒有嚴格標準,但通常認為5公里以內可以視為短距離。尤其在冬季,行駛5公里後水溫可能才剛剛達到正常水準,車輛即將進入最佳運行狀態便停止工作了。顯然,行駛距離越短,對車輛的影響越大,特別是每次僅行駛兩三公里時,影響尤為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積碳迅速增加
積碳快速累積是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曾有一位車主在不到一萬公里時就因故障燈亮起而檢查出節氣門過臟。通常情況下,大多數車輛需行駛兩三萬公里後節氣門才會因積碳過多而觸發故障碼,有的甚至需要三四萬公里。因此,該車主的情況相當罕見。經詢問得知,他經常進行短途駕駛,家與公司的距離僅為兩三公里,並且只在冬季開車,因為天氣冷時開車更舒適。
然而,在寒冷天氣下進行短途駕駛的危害更大,因為水溫升至正常工作溫度所需時間更長。例如,夏季行駛兩公里可能使水溫達到90度,而冬季同樣距離可能只能使水溫升至60度。這意味著車輛始終處於冷啟動狀態。眾所周知,冷啟動時燃油燃燒不完全。特別是剛啟動時,站在車外能聞到濃烈的尾氣和汽油味,這正是由於燃油未完全燃燒所致。
如果汽油質量無問題,積碳主要源於燃燒不充分。汽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不完全燃燒會導致脫氫氧化反應,剩餘的碳顆粒會逐漸積累在各個部位,形成惡性循環。積碳越多,燃燒越不充分,最終導致故障出現的時間大大縮短。
2.車輛磨損加劇
許多人疑惑,為何短途駕駛或低溫下使用車輛會導致發動機磨損增大?無論長途還是短途,初期都會有一段水溫低、磨損大的過程。假設一次長途行駛100公里,其中只有前5公里處於高磨損階段,其餘95公里磨損較小。而對於短途駕駛,若每次僅行駛5公里,則同樣行駛100公里時,整個過程都處於高磨損階段。因此,儘管總行駛距離相同,發動機的工作狀態和磨損程度卻大相徑庭,短途駕駛無疑對發動機磨損更大。
為何低水溫會導致發動機磨損增大?原因有二:一是機油潤滑效果不佳,低溫下機油流動性差,無法達到最佳潤滑效果;二是阻力增大,涼車狀態下加油門感覺車輛不夠順暢。此外,發動機溫度低時,各部件配合間隙未達最佳狀態,也會增加阻力和磨損。如果你見過手搖啟動的三輪車或拖拉機就會知道,冬天早上啟動非常困難,阻力很大。但如果向水箱中加入開水預熱發動機,啟動就會變得輕鬆許多。
3.電瓶壽命縮短
每日短途駕駛意味著每次對電瓶的充電量很小,而電瓶卻在持續耗電。啟動一次消耗大量電能,停車時電瓶也在慢慢放電。因此,短途駕駛導致的電瓶長期處於輕微虧電狀態。隨著時間推移,電瓶虧電狀況愈發嚴重,直至無法啟動車輛。要知道,電瓶虧電會嚴重影響其壽命,導致極板硫化、內阻增大等不可逆損傷,使電瓶容量逐漸減少,最終大幅縮短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