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向陽・花》破億慶功宴的鎂光燈下,趙麗穎素淨的棉麻襯衫與身後螢幕裡自閉症兒童的特寫鏡頭被反覆咀嚼,當自帶流量的演員選擇投身小眾題材,到底是誰耽誤了誰?不少人借《向陽·花》來攻擊趙麗穎的票房號召力,但也有人表示小眾電影本就不該承受商業大片的票房期待。
縱觀全球電影市場,聚焦特殊群體的文藝片始終遵循著獨特的生存法則:法國電影《觸不可及》用四百萬歐元成本撬動全球四億美元票房被視為奇跡,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常年穩定在十億日元區間已屬成功。將《向陽・花》置於同類型作品的座標系中觀察,突破億元的成績單,實則是行業標準的超額完成。
流量演員不是萬能鑰匙,明星加持冷門題材電影,本就是一種冒險。拋開票房,趙麗穎在《向陽・花》中表演片段,單在短視頻平台就獲得超1 億次播放,這種直接轉化大眾對特殊群體的認知傳播,試問需要多少票房能夠完成。
趙麗穎更是在《向陽・花》劇組駐紮特殊教育學校八個月,這種創作態度本身就值得肯定。她不僅為影片帶來初始關注度,更在拍攝過程中吸引專業團隊加入,形成優質內容的良性迴圈。
電影終究是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複合體。當《向陽・花》帶動自閉症兒童日托機構諮詢量增長 47%,這些數據所承載的現實意義,早已超越票房數位的冰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