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往往最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身體健康,卻容易忽略他們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卑感是一種隱形的“慢性毒藥”,它會悄悄地影響孩子的性格、人際關係,甚至是他們未來的生活和事業。
如果孩子總是畏手畏腳、不敢表達自己、或者害怕失敗,這很可能是自卑感作祟。
心理學提醒:這4個跡象,說明你正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一起來看看哪些跡象吧!
孩子總是害怕失敗,做事畏首畏尾,比如上課不敢舉手發言、有新的活動總是扭扭捏捏不願嘗試,一些難完成的挑戰性的任務更是屢屢逃避。
從心理學上來說,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態”,要避免給孩子養成了“固定型心態”。
成長型心態認為:能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的。
而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天生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
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即使他們現在在某些方面表現不夠好,但通過持續的努力和有效的策略,他們可以變得更好。
而擁有固定型心態的人,總是會擔心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顯得“沒用”。更願意選擇待在舒適區。
他們無法接受批評:覺得批評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而且更看重結果,比如只關注自己有沒有成功,而忽視過程中的成長。
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學會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然而,父母如果過度批評孩子的錯誤,教育孩子只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就會讓孩子發展出“固定型心態”,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改變,從而害怕嘗試。
孩子常常因為怕被嘲笑而退縮,比如穿新衣服時會問“別人會不會笑我?”而且在課堂上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擔心說錯被別人看不起。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常常來自對他人評價的過度關注。
孩子如果總是渴望通過外界的認可來證明自己,說明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很低。
如果我們經常拿孩子和別人比較,特別在意別人對孩子的評價,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在感受,孩子就很容易形成這樣的性格。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肯定:“不需要和別人比,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好。”
而且要經常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迎合別人的期待。
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經常覺得是自己的錯,比如考試沒考好會說“我太笨了”,和同學吵架也會說“肯定是我不好”。
這是因為,如果孩子如果長期被否定,會發展出一種“我無法控制自己命運”的信念。
他們會將失敗歸因於自身的缺陷,而不是看到問題的其他因素。
如果我們平時你經常指責孩子,或者,我們在孩子失敗時忽略了對他的安慰,而只是一味地糾正她的錯誤,那他就很容易養成這樣的性格。
我們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失敗:可以說“不是你不行,而是方法可以再改進。”
還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的原因,説明他找到解決方案。
自卑的孩子不喜歡和同學玩耍,總是一個人待著,或者在社交場合顯得特別緊張。
依戀理論認為,孩子的自信與早期的親子關係密切相關。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得忽視或冷漠,孩子會對人際關係失去信任,從而選擇孤立自己。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
如果我們平時忙於工作,很少陪孩子溝通;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如果表現得更不耐煩的話,孩子就會慢慢養成這樣額性格。
孩子的自信,是父母點燃的火焰;孩子的自卑,則是父母無意間種下的陰影。
如果我們的孩子表現出以上的跡象,不要責怪他,也不要著急。
每個孩子都有自信的一面,關鍵是父母能否用耐心和愛,把他們內心的陽光引導出來。
你的孩子有這些跡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