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箭君之前提到 AnyType 和 Tana 時,後台就有小夥伴希望我介紹 Capacities。最近,講到 LogSeq 時, 又有小夥伴提及介紹 Capacities 這款 App。我覺得, 的確是應該介紹一下 Capacities,這是一款特色鮮明,有「靈魂」的筆記產品,也深受某一類用戶青睞。
考慮到,我主力工作流在 Obsidian 以及 LogSeq(LogSeq 近期可能會有變化,下次專門撰文介紹)。所以我覺得自己很難深入介紹 Capacities, 但是我腦海裡幾乎第一時間閃過一個海外 PKM (個人知識管理)社區的作者, 我覺的她最適合介紹 Capacities。
這位 PKM 社區作者 是 Beth, 我 follow 了很久, 她早期在讀書,同時發表一些 PKM 觀點,她也喜歡 LogSeq / Capacities / Notion。去年她放棄了碩士,最近(幾個月前)正式為 Capacities 工作。
雖說現在她和 Capacities 有利益關係,但是她的很多觀點在加入 Capacities 就已經形成, 包括長期筆記的習慣。
今天我想介紹的是一篇她近期的文章。既介紹了一些筆記的觀點,又介紹了 Capacities 這款 App。
原文位址:https://medium.com/@pkmbeth/how-i-spend-nearly-no-time-organising-my-notes-d5dc6c40fd28 作者:Beth McClelland (aka. PKM Beth)
以下正文,火箭君翻譯並略作編輯。
正文
整理筆記 是 PKM 的主要問題之一。大家創建了這麼多出色的筆記,但如何才能再次找到它們呢?筆記越多,這個問題就越重要。
在我以前使用的每一個筆記系統中,我都為此掙扎了很長時間。大學時,我曾使用 Word 和 OneDrive 但沒能整理好筆記,後來也沒能堅持使用 Roam Research / Obsidian / Logseq。我知道我討厭「資料夾」結構,但 Logseq 和 Roam 過度自由的節點結構也讓我受不了。我覺得很沮喪。
但是,當我在 2022年11月轉用 Capacities 時,我發現了一些有趣而的地方。我就一直使用它,一段時間后,到現在我已經為 Capacities 工作 (火箭君注:2024年上半年),並使用該應用程式處理大量事務。與Kaushik (火箭君注:The App Advocate 的博主) 的交流中,我意識到,我幾乎根本沒有考慮過整理這個問題。
然後我看到 Ev (火箭君注:另一個 PKM 博主, evielync) 的推文,她提到Tana 的超級標籤在她的生活日誌系統中提供了自動組織功能。這讓我想到,如果想不費力折騰「整理筆記」,關鍵可能就是使用「基於物件」的筆記應用。這也是我今天想詳細談談的問題。
我將使用 Capacities 作為示例,因為我使用的就是它,但 Capacities 並不是唯一一款「基於物件」的筆記軟體。其中一些內容在某些方面也適用於 Tana 和 Anytype,當然每個應用程式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都不盡相同。我還沒有廣泛測試過 Tana 和 AnyType 這兩款應用。
我(Beth)想在這裡明確指出,我也受雇於 Capacities 公司,但此文是我在自己的空閒時間寫的,而且沒有報酬。
什麼是「基於物件」(object-based)?
首先,我說的 「物件」指的就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筆記。一個有標題、書寫位置的東西,在 Capacities中,「物件」還有一些「屬性」。在 Capacities 中,所有 物件(= 筆記)都有一個「類型」(Type)。這是什麼類型的筆記?事件、人物、會議、專案?如果你沒有特定的類型,可以直接創建一個 「空白頁面」。
我喜歡「類型」,因為可以輕鬆地為我的筆記賦予一個身份,而 Capacities 之前的系統都不允許我這樣做。這是因為這種身份不僅僅是把筆記放在特定資料夾位置或給它加上 #people 標籤,而是對筆記類型採取更多的自定義方法。(火箭君注:這是後面所有理念的出發點)
就拿人來說吧。如果我在我的歷史筆記空間(火箭君注:Beth 研究歷史, 英國王朝和歷代君主之類 ……)里開始記錄一個人,我想知道關於其他人的同樣的事情,這樣我就可以進行比較。他們是什麼時候出生的,他們的家庭成員是誰,他們統治了多少年?在我使用的任何其他系統中,我都必須記住創建這些資訊。但我沒有這樣做。這導致了很多長期的摩擦,我在這裡已經說過了。(火箭君注:想想最近筆記工具裡面流行的「範本」功能)
但現在,我只需新建一個「人」的物件,就能創建我想要的身份。這是因為我已經將我的人員物件類型配置為可以捕獲這些資訊的「屬性」(火箭君注:也可以理解為:元資訊,範本的固定欄位 ……),而且我已經配置了特定的頁面佈局,甚至是連結筆記時的預設檢視(下圖)。
事實上,在 Capacities 中,每次創建筆記時,我們必須選擇它的類型。是一個會議、一個人,還是只是一個簡單的頁面?然後,會根據你的設置自動載入特定的「屬性」。
這又能怎樣幫助我們?
我的大腦顯然喜歡基於對象的記錄方法。對我來說,用類型來思考比完全自由地控制各種筆記更有意義。我自己的各種試驗證明瞭這一點。
例如,如果我想 「我記下了一個……提到 ….」,我必須定義名詞才能知道搜索詞。這些名詞與我的物件類型名稱相對應。
以下是我目前設置的一些名詞:
在我的筆記中,很少有我既想寫人又想寫別的東西的例子。因為太少了,所以當問題出現時,我就直接忽略了,而且我也想不起來這些情況的具體細節,這可能告訴我,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
此外,這裏還有一點很有用。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如果初始物件類型不再適合你的筆記,只需更改即可!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就像資料夾一樣,但我想很多人會發現,賦予筆記更完整的身份(而不僅僅是它在資料夾中的位置)在實踐中非常有用。
老實說,這解決了我遇到的大部分組織問題。我清楚地記得,我只是想在 Obsidian/Logseq 中查看我所有的人物筆記,但如果不逐一查看就無法實現,因為我沒有將每個人物筆記定義為人物筆記。因此,沒有「元數據」可以查詢,沒有搜索詞可以查找,我只能煞費苦心地查看每份筆記,然後添加 type::person。(火箭君注:Obsidian 的範本和元資訊編輯, 可以實現類似效果)
但是,基於 “能力 “物件的方法卻讓這一切變得更加簡單。通過點擊左側欄中的連結,我可以查看我的所有人員物件,我還可以對這些選擇進行過濾和排序,查詢這些筆記,創建靜態集合等等。(火箭君注:這是 Capacities 從產品一開始就和 Obsidian 不同的地方)
這在我使用 Capacities 的第一天「物件」的機制就起了作用,而且從那以後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擴展性。
如果物件類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呢?
我們可以讓筆記方便地連接起來。網狀筆記的應用程式(有很多)最適合實現這一點。如果你有連結和物件類型,就有很多方法回到你的筆記。這是因為將筆記與它的內容聯繫起來,會增加你重新發現該筆記的「覆蓋面積」。
這不是要記住一個特定的文件路徑,而是要創建多個路徑,説明你找到要找的註釋(或塊)。下面是 👇️ 的一個例子
因此,對我來說,我認為同時「基於物件」和「網路筆記」的應用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我的實現方法就是採用 Capacities。
最後,我覺得「搜索」可以治癒一切。如果有我急需的東西漏網,而我又不記得物件類型或其關聯,那麼搜索總是可以解決這類問題。Capacities 有標題、內容、屬性,也許很快也會有基於人工智慧的語義搜索 👀。
不過,有一個小竅門是我從多年討厭資料夾的經歷中學到的。如果你搜索某樣東西時無法立即找到它,但後來又莫名其妙地找到了,那就重新命名它。我的一些檔名長得令人作嘔,但這是為了涵蓋我可能會用到的搜索條件。這個小竅門很簡單,但允許自己這樣做其實很有説明!
那麼「資料夾」呢?
各位可能已經注意到,我沒有提到「資料夾」。這是因為 Capacities 它沒有資料夾。
如果我們知道可以通過「物件類型」(例如:人)、「搜索」和「連結」(包括標籤)再次發現筆記,那麼再考慮其它組織方法和功能就不重要了。
在 Capacities 中,我們不用先構建一種組織層級的結構(就是資料夾體系)。這一點改變了遊戲的規則。
相應的,我們只需考慮 「將來我想在哪裡看到這個筆記」,就可以通過連結、收藏或查詢讓它出現在所有這些地方。我經常使用這些方法,因為我喜歡按照某些屬性對內容進行分組查詢。
例如,在我目前的研究專案中,無需逐個查閱每個人的資料,就能找到所有英國君主的資料集是非常有用的(火箭君注:在另一篇文章里,Beth 介紹了用工具展現英國王朝的時間線,也很有意思,還有一篇文章里……,算了下次再說)。為此,我剛剛創建了一個「資料集」(Collection)。
我還可以通過查詢創建自動收藏。這些查詢會收集符合我設置的規則的內容。
因此,如果我想查看中世紀晚期所有在世的人,我可以為此創建一個查詢。當我在人物筆記中填寫相關屬性時,他們要麼符合這些規則並出現在查詢中,要麼不符合。如果我忘記填寫屬性,我就會有一個處理頁面來收集遊離資訊。我可以處理該頁面,然後更新我的查詢。
但至少在 Capacities 中,這些集合和查詢只是有類型的物件系統之上的一層,這些物件可以連接到任何東西。App 關注的是內容在哪裡出現,而不是內容放在哪裡。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從來沒有「組織筆記」,我們只是在問自己,想在哪裡看到哪些內容,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創造條件(包括查詢和範本)。
寫在最後
火箭君注:
Beth 在 Capacities 上的這套方法更像是簡化後期分類的過程,把這個過程提前到了創建時,這是一種索引技術,通過前置分類和多種預設方式建立索引,這樣做使得後期的批量建立索引變得更容易,甚至不再需要後期創建索引。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這種操作的局限性(至少火箭君沒有採用),不是所有人在筆記開始前就能想清楚一些分類和範本屬性問題的,因此這個輸入成本還是挺高的,但的確簡化了後期組織。
Capacities 很優秀, 簡直是為 J 人貼心準備的工具,就是桌面上抽屜里的東西歸類分明的那類小夥伴。而我個人的習慣是(包括筆記)先讓東西野蠻生長,到一定程度(無法忍受時)再來歸類, 和本文的前置分類,恰好相反🤣 …… 但我還是覺得各位一定要找到自己合適的工具,如果Capacities 恰好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那就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