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演員,從鄙視鏈末端逆襲
更新于:2025-04-14 15:51:23

撰文 | 梁   湘

編輯 | 龔   正

“近一年,有出演過單集播放量在5000萬以上或者爆火角色的,請起立。”

優酷演綜《無限超越班》第三季裡,隨著這句詢問,全場19名無限學員,只有趙柯淳一個人站了起來。

作為爆款短劇《好一個乖乖女》的男主角,此前鮮有表演經驗的00後演員柯淳(本名趙柯淳),一周漲粉超150萬,被粉絲稱為“短劇一哥”。而當趙柯淳回答,自己主演的短劇單集播放量在七八千萬、全劇全網播放量能超過20億時,身旁的資深演員們都驚訝得瞳孔地震。

怪不得《無限超越班》總導演范家駒說,在柯淳還沒有高掛熱搜榜時就約到了他,是節目組的幸運。

震撼還沒結束。節目的總監製爾冬升表示,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505億元,已經超過了202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425億元。在市場層面,短劇已然從當初不入流的小眾玩家,成長為影視市場的一極,完美踐行了“屌絲逆襲”之路。

長久以來,傳統影視行業里一直存在著電影>長劇>短劇的鄙視鏈。早期人們有些看不上短劇,不僅因為它拍攝成本低,內容處理得相對粗暴,也因為從業者往往未經專業訓練,單憑一張年輕的臉就可以輕鬆入門。

據前程無憂等發佈的《2025微短劇從業者生態調查》,短劇從業者超7成年齡不足30歲,其中00後佔比46%,95後佔比24%。

年輕能帶來很多東西:膽大敢闖、創新力強、能追趕風口。但也意味著沉澱不夠,資本不足,技巧不熟。短劇這個新興行業自身,也因為年輕,在波動中投石問路。

去年春節期間,以《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為代表的短劇全網出圈,而後一部《龍年大吉之衣錦還鄉》拿下了超5000W熱力值。

就在行業主力玩家準備繼續大幹一場時,到了今年,整個春節短劇大盤加起來卻只有6000W的熱力值左右,無一部全民級短劇出圈,預計行業總收入12.6億元,還不到電影春節檔95億票房的七分之一。這顯示出行業穩定性的欠缺仍然超乎預期。

直到開工後,短劇付費才大盤回升,趙柯淳出演的《好一個乖乖女》大年初六上線在紅果上達到2000W熱力值。

有從業者為這個現象“緩頰”稱:春節期間,電影有更強的社交屬性,而更具個人屬性的短劇,與闔家歡的氛圍格格不入。從這個角度講,短劇與電影並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在應用場景上互補。

但也有聲音尖銳指出,短劇作為一個被國家相關部門正名了的行業,已經告別了蕪雜發展期,精品化發展才是行業“命里所缺”。

尤其現在短劇商業模式還發生了變化,更左右著短劇製作方、以及短劇演員需要向上突破。

以前的短劇,通過劇情在關鍵處反轉(即所謂的一衝、二沖等),來誘導觀眾持續充值,這形成了早期的商業模式之一。但現在隨著紅果短劇完全免費模式的推出,要打動突然擁有了廣泛選擇的觀眾,這就要求短劇從業者需要不斷推出好作品,符合內容創作規律,才能維繫行業熱度。剝離衝動消費的觀眾才願意持續觀看,且按照商業模式的設計,看的時間越長,短劇的收入才會越高。

一方面是短劇給影視行業發展帶來的賦能,一方面是短劇與短劇演員的向上突破需求,這或許是《無限超越班》這樣的主流螢幕與短劇演員,能開始互相“對上眼”的深層原因之一。

當然,短劇演員的這碗飯,現在越來越不好端。

隨著李若彤、劉曉慶、張天愛、舒暢、盛一倫等知名演員紛紛涉足短劇領域,短劇已經不再只是短劇演員的天下,他們不是要跟自己以及自己的同溫層競爭,而是要跟全行業演員競爭。

這一邏輯,也呈現在了節目的構思之中。

作為綜N代,《無限超越班》第三季延續前兩季的經典模式,由業內老戲骨監製團帶領香港和大陸兩地中青年演員,以經典影視作品為主要演繹題材,展開能力與素養的雙重考驗。

節目這次請來的導師,涵蓋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深諳娛樂圈規則的經紀人、內地實力派演員。既有總監製爾冬升攜手的郝蕾、李誠儒、劉濤、吳鎮宇等監製團隊,也有客席監製王晶、向華強、楊天真,以及無限總經理曾志偉。當然也邀請了一些傅首爾這樣的跨界演員、和丁真、余宇涵等“零經驗”演員,共同擴大綜藝的觀眾基盤。

按照部分大眾的猜想,短劇演員的演技“被羞辱”應該是節目一大衝突點。當趙柯淳在節目中提起粉絲稱自己的哭戲是“柯淳一滴淚,天上星破碎”、結果實際表演下來問題暴露很大時,其實就巧妙中了觀眾們的預判。

但值得稱讚的是,節目也沒有放過其他成熟演員。在節目第0期,楊天真開場點評全員簡歷就來了個提神大招:批評藝員們簡歷像精修寫真集、公開資料無腦堆砌、個人特徵不明顯,甚至給老前輩陳志朋當頭一棒,直言不諱地指出其簡歷中《還珠格格》播出時間都寫錯了,顯得非常不專業。

這些非常乾貨的批評建議,不僅為藝員們創造一個擬態的職業環境,也抬升了節目的格局——不管是不是短劇演員,大眾要看的是所有演員們真正理解並尊重行業的努力,以及對未來會誕生更多好作品的期待。

短劇不再是行業的一個特例,而是行業平等的一份子。《無限超越班》第三季似乎向觀眾發射著這一資訊。通過各類演員同台競技,共同思考行業的整體未來,這或許才是對短劇發展最好的賦能。否則局限於小圈子自行玩耍,也就談不上“超越”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