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鴛鴦和麻鴨在南漳清涼河嬉戲。 (湖北日報通訊員 龔良傑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兆林
通訊員 龔良傑
縱然不捨,但離別還是如約而至——
4月8日,襄陽市南漳縣易家灣村清涼河畔,14只鴛鴦在湛藍的天空中振翅盤旋,隨後踏上北歸之路。目送它們遠去的,是站在河畔的金國玉、吳清祖夫婦和嬉戲於河中的數百隻麻鴨。
“最後一批也飛走了。”金國玉背過身去,右手在眼眶處抹了一把,“立冬就回來了,十幾年了,年年如此。”
金國玉家住在清涼河邊,單門獨戶,水源豐富,依靠這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他家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養鴨。
2007年冬,大約10只“野鳥”降落於此。這群不速之客圍著食盆大快朵頤,而麻鴨則被嚇得站在一旁不敢靠前。“剛開始沒在意,等這群‘野鳥’吃飽了,再加點飼料餵鴨子。”金國玉說。
老金的寵愛,換來的是“野鳥”數量逐年增多。每年立冬前後,都會有一兩百隻“野鳥”來此越冬,至次年清明節,再向北遷徙。“那真是煩死了!每天多餵上百斤飼料,鴨子吃不飽,它們個個膘肥體壯!”
不得已,老金只能投餵飼料時,守在一旁驅趕,等鴨子吃完了再走。
轉眼已是2021年冬,“野鳥”如期而至,剛好幾位愛鳥的攝影愛好者沿著清涼河溯溪“打鳥”,在麻鴨群中一眼認出了鴛鴦。老金此時才知曉,這群“蹭飯者”竟然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從此之後,金國玉不僅是鴨司令,還成了鴛鴦迷,一有時間就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遷徙時間、落腳位置等相關知識。
“鴛鴦不僅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且有吉祥如意、恩愛和睦的寓意。”
“那你們還驅趕它們嗎?”
“早就不了,這是我們家的福氣,不能把福氣趕跑了。”
每年立冬前後,夫婦二人都會在清涼河邊張望,盼著這群“老朋友”的到來,他的微信朋友圈全是它們的照片和文字——2024年11月26日,第一批5只;2024年12月10日,又來了15只;12月28日,這次比較多,估計超過30只……
投喂時,老金夫婦一聲招呼,鴛鴦和麻鴨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比賽看誰吃得多、吃得快;吃飽喝足,麻鴨下河嬉戲玩耍,鴛鴦則穿梭其間,交頸梳羽,振翅追逐,原住民與外來客成了“一家人”。
“不能再來多了,來多了養不起,一個月多開支四五千元。”雖然吳清祖口中滿是“抱怨”,但對鴛鴦的喜愛溢於言表,“每年來時灰不溜秋,走時長得膘肥體壯、油光水滑的。”
隨著清涼河畔住了一群鴛鴦的消息不脛而走,寧靜的清涼河畔變得熱鬧起來,前來拍照打卡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絡繹不絕。
2021年冬天,一名攝影愛好者用無人機拍攝鴛鴦,螺旋槳發出的雜訊讓鴛鴦受驚,當時就飛走了100多隻,金國玉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為了避免驚擾鴛鴦,夫婦二人在河邊搭起兩個觀鳥棚,還制定觀鳥守則,他們創建的“國玉易家灣鴛鴦群”彙集了全國各地375名愛鳥的攝影愛好者。
在金國玉夫婦的悉心守護下,鴛鴦數量逐年增加,最多時達到270多隻。
從驅趕到愛護,鴛鴦也為金國玉家帶來了“福氣”——遊客紛至遝來,帶動了金國玉家鴨蛋的銷售,公休日輕鬆破千元;在攝影愛好者的提議下,金國玉將老房子改造成民宿,辦起了農家樂,吃上旅遊飯。
湖北南漳清涼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張平介紹,鴛鴦對棲息地極為挑剔,被稱為“水質檢測員”。南漳縣森林覆蓋率超70%,清涼河水質常年達Ⅱ類標準,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使其成為鴛鴦的重要棲息地。2021年,南漳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鴛鴦之鄉”稱號。
近年來,南漳縣採取濕地修復、禁漁護岸等措施,清涼河流域鴛鴦種群從20余只增至500多隻,持續的生態改善也吸引了綠頭鴨、紅隼、白尾鷂和普通鵟等珍稀鳥類前來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