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濟南時報
百余位張養浩後人齊聚濟南拜先祖
張養浩後裔代表張建明:已連續10年來濟拜祖,就像找到了根
張養浩後裔代表祭祖現場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4月4日上午10點,在濟南柳雲社區張養浩之墓文忠園內,來自天橋區五柳島小學的孩子們的吟誦聲響徹園間。現場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余位張養浩後裔代表前來謁祖省親,年紀上至80歲,下至3歲。
“太公‘為官則清廉、為民則守信、經商則誠懇’的精神,將會代代傳承下去。”一位現場參加拜謁的張養浩後人表示。
百餘人集體拜謁先祖張養浩
4月4日,走進文忠園,往東走十余米可見張養浩墓區,正中便是張養浩墓,園區還有明清所立墓碑、石雕石獅、石龜等。墓地植有松柏、楊柳等樹木,鬱鬱蔥蔥。
9點30分,拜謁儀式正式開始。百余位張養浩後人身戴黃色佩巾,先繞園一周,隨後在墓前鞠躬獻花。來自天橋區五柳島小學的35位同學大聲吟誦著張養浩的代表作《山坡羊·潼關懷古》,伴隨著禮樂,現場格外莊重肅穆。
“我們聚集於此,既是希望通過這種儀式緬懷先祖,也是為了更好地弘揚祖德。”來自廣東的張養浩後裔代表張建明說。此次參加集體祭拜的張養浩後人,大多來自山東、廣東等省份。“基本都是家裡有族譜,代代相傳下來,通過查看族譜相互尋找宗親”。
尋根問祖,弘揚傳承先祖精神
這次尋根問祖,大家內心非常激動。“能來學習傳承祖先文化,覺得很榮幸,心裡非常感動。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需要後人不斷地探尋、學習並傳承下去。”張建明已經連續十年來濟拜謁祭祖,自2015年與濟南宗親聯繫上之後,張建明坦言,“就像找到了根”。此次,張建明一行13人再次來到濟南。
在談及張養浩對其影響時,張建明很激動:“太公憂國憂民、廉政愛民,散盡家財的高尚品德,是我們後人的榜樣,他為祖孫後代奠定了做人的方向,他是我們家族的標杆、天花板。”
張養浩第二十三代孫張宗倫則表示,每年的祭祖活動,不僅是為了緬懷張養浩的豐功偉績,更是為了傳承他的精神、思想和文化,“最初組織祭祖活動並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眾心所向,大家都有這種心願”。張宗倫說,作為張養浩的後人,“為官則清廉、為民則守信、經商則誠懇”的精神,將會代代傳承。“濟南是我的第二故鄉”
2024年9月13日,備受矚目的張養浩紀念館正式開館,成為濟南一處嶄新的文化地標。據瞭解,張養浩紀念館佔地約4900平方米,位於雲錦湖公園西側,以“一代名臣、為政忠告、散曲大家、水月松風”四大展陳篇章為核心,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張養浩的生平事蹟、為政思想和文學成就。
對於張養浩後人來說,紀念館的建成,更讓他們對先祖精神的傳承有了歸處。遠在廣東的張建明更是在紀念館還未建成時,就來過三次,“一開工,我就去過了。2024年春節我們一家四口特地來濟南參觀,紀念館做得漂亮”。
在65歲的張建明心裡,濟南就是他的第二故鄉。談及濟南,“每次回去,說我們是張養浩的後人,當地居民都會豎大拇指,特別熱情,只能說敬佩,好客山東,文化濟南、養浩故里,名不虛傳”。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