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汕尾日報
○吳志躍
四點二溝,也稱四點二主幹渠,修建於1968年。水渠源頭起於陸豐東海鎮寬塘村委寧陽村西的望洋水庫,經洛洲水電站后過炎龍月洲圍村、新寨村、華光帝宮前、上橋西大坣、到水利所門前,進入神沖村、白箖村的地界,在長輝村外筆直向南,直達現烏坎海韻門前,全長超過十公里,沿途及城南的炎龍、紅光、龍光、神沖、白箖、咲砂、烏坎、上海、頭肖、深埔等村莊均受益。是一條名符其實的東海農業大動脈。取名“四點二”,不是渠的寬度、渠水的流量,而是緣於水渠的進水高度,亦即渠水的進水口底線海拔高度四點二米。
四點二溝一隅。
這條水渠開挖的任務落實到沿途的各個大隊,即現在的各個村委。如果僅是挖溝,不到一個月就能挖好。它難的是有技術要求,因為溝里的水流向低窪之後就不可能爬坡再上來,因此必須保障水渠的高度,特別是中上游橋西大坣一段水渠,必須確保“走”在坣頂上。因此這一段必須設護坡、砌石堤,耗費了較多的人、財、物力。另外,穿過現陸豐市政府門前的運河,需要建一個長約50米跨過運河的渡漕,堪稱難點,由於一時未能克服,下游的烏坎直到1970年前後才通水。
有了四點二溝,接下來的大戰荒沙埔才能順利推進。城南一帶是沿海灘涂淤積而成的,基本都是沙質地。而荒沙埔,是專指從來沒有開墾的原始埔地。四至範圍是北起深草洋,南至烏坎村外,東起現在的陽光路,西至海邊。總面積約十平方公里。這裡看得見的是沙,地下堆積的還是沙。有一個村打機井,深鑽地下80多米才遇到岩石。表面浮沙下面約二米的地層有泥炭,頭肖村、大厝黃村、深草村一帶最豐富。泥炭可作燃料,火力比煤炭弱,且燃燒時產生很剌鼻的氣味。從地里挖出來,曬乾,挑到東海的售價是每斤一元至一.二元。除了泥炭,荒沙埔的埔邊出產一些草藥,如蛇舌草、鋪地錦、地膽頭,絕大部分的荒沙埔是寸草不生。荒山埔並由一個個微型的沙山連在一起。據當地的農民介紹,自古以來就這樣,高低不平是海風吹拂所造成。遠眺如波浪起伏的沙海,走起來也是舉步維艱。陽光下的沙粒能燙死人,走一步退半步,尤其從深埔村走到頭肖村,猶如猴子過火焰山。上海村挑魚來東海賣,挑夫須多備一對棚蓋,路上休息時將棚蓋墊在腳下方可略站一站。若在今日,荒沙埔的沙子可以拿來做沙漏,做精美的工藝品,那是一流的,潔白如銀,沒一點雜質。但當時的口號是農業學大寨,向沙埔要糧。於是從1972年開始,拉開了東海人在荒沙埔戰天鬥地20年的壯麗詩篇。
荒沙埔的建設是從北向南推進的。剛開始,在運河至現陽光路一帶,先後有向陽、東風、新光、紅衛四個居民區場(即居民區農場)。居民區場建有房舍、食堂,還養豬,其中向陽區場還辦起棕掃廠,居委幹部、社青去農場住宿勞作,回城“倒流”的務農戶去農場送肥、做工。后又發展了商業場、工交場、八·一場,建了炮竹廠。一個農場就是一個小鄉里,荒沙埔漸漸有了人煙。這些農場的生活、農田用水都靠四點二溝。
到1975年,上級提出平整五百畝水田的口號,這就是大戰荒沙埔的開始。具體做法是:在高低不平的沙埔中,測量好,等高牽上紅索,然後將高於尺規的沙挑走,倒在劃定的五百畝範圍外,形成一個沙山,而這整平了的五百畝準備將其打造為水田。“五百畝”位於現陽光大道南側,東起東海大道,西至上海路。當年沒有機械,全靠鋤頭、糞箕,只能搞人海戰術把一擔擔把沙挑走,肩頭挑到脫皮,咬緊牙根繼續挑。工地上高音喇叭不間斷的播著革命歌曲,大家再苦再累鬥志不減。
平整完畢,低矮處已有地下水滲出,但這水酸性大,不能用,禾苗都種不活。必須通過排水溝把這酸水排掉,再通過灌溝注入四點二溝的新水,才能耕作。“五百畝”建成,種上水稻,上級又提出了新的、更巨集偉的奮鬥目標:整治八百畝,就是在五百畝的南面,直至龍湖的那一片沙埔。
待八百畝的基礎工程基本完成,歷史的車輪已駛上改革開放的新軌道,那些在荒沙埔奮戰的主力軍,象鳥兒放出籠一樣去外面闖世界。大戰荒沙埔的力度自然收縮了。沒幾年,八百畝丟荒了,五百畝僅剩場部門前較易管理的一段才保留耕作。但是有心種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那些為造田挑出的沙堆成沙山、沙壠,為固沙護田,當時就在沙山、沙壠上種樹,主要種木麻黃和相思樹,沒想這些樹木長得很好。上級因勢利導,提出荒埔造林的奮鬥目標。剛開始叫沙埔農場,后叫沙埔林場,現在還保留沙埔林場的單位名稱。
1990年前後,四點二溝下游已被流沙淤積斷流。再過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中上游已因城市建設改了模樣,中下游已找不到溝渠的痕跡。塵歸塵,土歸土,四點二溝僅存在於那一代大戰荒沙埔建設者的記憶中。
當陸豐高鐵南站落戶沙埔,新三二四國道貫穿當年的沙丘,時代發展的車輪敲醒了這方沉睡的大地。一切都變了,不變的是青春的懷念,對故土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