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泉州晚報
4月4日,清明節,天朗氣清。在泉州市區巨集福園,文明祭掃成風,人們帶上鮮花,登高掃墓。(融媒體記者陳起拓 攝)
清明時節的泉州,刺桐花開正盛。在“世遺之城”的文化底色中,一場關於孝道表達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傳統厚葬習俗逐漸被年輕一代解構,取而代之的是“厚養薄葬”理念下的溫情陪伴與簡約追思。昨日,記者走訪多個“90後”“00後”家庭,記錄他們如何以新方式詮釋孝道,讓親情回歸本真。
□融媒體記者 許雅玲
日常陪伴 讓孝道融入生活
“以前總覺得給家人買大房子、買貴禮物就是孝順,現在明白,陪伴才是家人最需要的。”28歲的晉江小夥子小陳分享了他的轉變。小陳的爺爺晚年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小陳與家人輪流陪護,通過智慧手環監測老人健康,每周錄製家庭短視頻記錄生活點滴。“爺爺去世後,我們翻看這些視頻,反而覺得比隆重的儀式更有意義。”
這種“厚養”理念在泉州年輕家庭中漸成趨勢。“95後”網友“包子”是印尼歸僑後代,早年曾祖母帶著年幼的孩子從印尼回國後,全家便定居在南安。曾祖母過世後,每年清明節,“包子”的爸爸、媽媽都會帶上具有印尼特色的斑斕椰汁糕和印尼飯糰,還有鮮花、水果去為曾祖母掃墓。而“包子”則會陪伴在86歲的爺爺和80歲的奶奶身邊,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我每週末都會回去看望爺爺、奶奶,每兩三天跟爺爺、奶奶通一次電話。”“包子”說,她還經常用拍立得記錄爺爺、奶奶的日常生活,有空時親手做一些印尼特色小吃給爺爺、奶奶品嘗。
如今,許多像小陳、“包子”一樣的泉州年輕一代正在用更理性、溫情的方式詮釋孝道,這既是對傳統的繼承,也是對現代社會文明的回應。
文明祭掃 以追思替代喧囂
昨天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在外地工作的“00後”泉州青年小黃與家人一起來到巨集福園祭拜先祖。小黃與兄長將墓地前後擦拭乾淨後,擺上鮮花與瓜果熟食等祭品。今年,小黃一家改變了以往放鞭炮、燒紙錢的習俗,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簡化、綠色的祭掃方式。“儀式簡化了,但我們對祖先的追思一如既往。”小黃表示,希望大家都能減少祭掃對環境的影響,將真摯的追思寄予先人,將美好、安全的環境留給後代。
“從爺爺開始,我們便一直是簡化祭掃的踐行者。”“90後”泉州人小宋一家正忙著打掃先祖墓地,隨後,清雅的花束被擺放在墓碑之前,一家人共同追思先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爺爺生前就教育我們要移風易俗,一切從簡。爺爺去世以後,我們堅持用最質樸的儀式表達最誠摯的思念。”祭掃儀式後,一家人與奶奶齊聚一堂,共敘親情。“除了祭拜先人,清明更重要的是陪伴老人。家人齊聚,其樂融融,是對已逝先人的慰藉,更是對親情與生命的讚頌。”
從“厚葬”到“厚養”,從“形式”到“實質”,泉州年輕一代用行動重新定義了孝道。正如泉州市委文明辦聯合泉州市民政局發佈的《2025年泉州市文明祭掃倡議書》所述:“厚養盡孝傳家風,簡辦喪儀樹新風;文明祭掃護生態,低碳追思守文脈。”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目光從“身後事”轉向日常,從物質轉向情感,傳統孝道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