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製圖可以“形似”卻難以“神似”
更新于:2025-04-13 16:13:35

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 厲苒苒

畢卡索風格繪畫、一鍵Jellycat……AI風格生圖、改圖已被越來越多人日常運用。而如今,一款新的AI製圖風格:吉卜力動漫風再次破圈——只要一張普通的生活照或者風景照,就能一鍵轉換成酷似《千與千尋》或者《天空之城》中的場景,而這些,全由ChatGPT生成。當全球網友爭相將自拍照轉化為吉卜力風格的卡通形象,當越來越多如我這般驚歎“科技的神奇”,這場網路狂歡背後,卻暴露了藝術創作的本質困境:AI技術可以“形似”,卻難以“神似”。

AI繪畫在技術層面取得的突破不容否認。GPT-4o能夠將一張普通照片轉化為幾可亂真的吉卜力風格圖像,這背後是演算法對數百萬幀吉卜力動畫的解構與重組。從色彩運用到線條處理,從光影效果到人物比例,AI已經掌握了構成吉卜力風格的視覺密碼。但這種能力本質上是一種高級模仿,如同一個技藝精湛的工匠能夠完美複製大師畫作的外在形式,卻無法複製作品背後的思想與靈魂——這其實就是真品與贗品的根本區別。

想像力才是藝術創作的靈魂與核心價值。藝術史上所有偉大的風格創新,無不是藝術家對世界獨特認知與想像的外化。梵古的《星月夜》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在於其描繪了怎樣的夜空,而在於藝術家如何通過扭曲的線條與狂放的筆觸,將內心對宇宙的敬畏與恐懼具象化。吉卜力工作室的經典之作之所以歷久彌新,也不僅因為其畫風的獨特性,更因為宮崎駿等創作者通過作品傳遞出的生態意識、反戰思想與人文關懷。《幽靈公主》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對戰爭荒誕性的揭示,這些思想深度與人文溫度才是吉卜力動畫的靈魂所在。而AI生成的吉卜力圖,充其量只是對這些思想外殼的蒼白模仿,如同一個精美的空殼,缺乏真正的精神內核。

AI的本質是用技術進行的精妙仿寫,它可以模仿風格,卻無法理解生命;它能夠複製形式,卻難以傳遞情感。事實上,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看,真正推動藝術進步的也從來不是技術的簡單反覆運算,而是人類想像力的突破性飛躍。

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法革新之所以重要,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它改變了藝術家觀察和表現世界的方式。攝影術的發明沒有如預期那樣終結繪畫藝術,反而催生了印象派、表現主義等更加註重主觀表達的流派……同樣,AI繪畫技術的崛起也不應導致我們對技術本身的盲目崇拜,而應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藝術的不可替代性。當AI能夠輕易生成各種風格化圖像時,人類藝術家的價值恰恰應該轉向AI無法企及的領域——對生命體驗的獨特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對情感世界的細膩探索。

法國藝術家馬蒂斯說:“精確並非真實。”這句話在今天聽來格外振聾發聵——AI可以做到精確的模仿,但藝術需要更多的真實。

宮崎駿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中通過少年牧真的冒險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成為別人,而在於發現自己。藝術的真諦同樣不在於模仿他人,而在於表達自我。當藝術變成空中之城,《天空之城》中拉普達的隕落,恰恰預言了AI繪畫的宿命——當技術剝離了宮崎駿筆下“生命與自然共生”的哲思,那些精美的演算法圖像不過是漂浮在數據洪流中的機械殘骸,徒有飛行石的軀殼,卻永不能觸及巴魯與希達手牽手時那份對抗重力的人性光芒。

在這個演算法日益滲透一切的時代,或許藝術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提醒我們:人之為人,不在於我們能做什麼,而在於我們為何而做。

流動的藝術
流動的藝術
2025-04-03 07:15:21
壓花鎖春意
壓花鎖春意
2025-03-26 03: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