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說話”:AI等技術賦能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更新于:2025-04-13 10:00:26

  2025年1月27日,參觀者在“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與遺產保護經典成就展”展廳內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 題:讓文物“說話”:AI等技術賦能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新華社記者羅鑫 楊淑君

  “我們與雲岡石窟已經在合作開發沉浸式數字展覽。在國內巡展基礎上,這個展覽將走向國際,有幾個國家的相關機構正在與我們商談合作意向。”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孫小兵說。

  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首場活動——“對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日前在北京天壇公園神樂署正式啟動。針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性價值”“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主題,中外嘉賓開展深入交流。

  交流開始前,伴隨著中和韶樂的悠揚樂聲,投影幕布上呈現出行進的“古代儀仗隊”,帶觀眾們穿越時光、感受數百年前古人對禮儀和秩序的講究。

  “科技手段讓文物‘說話’,成為人們與文物‘交流’的橋樑。”孫小兵說,“數位科技為文化遺產插上了‘翅膀’,通過數位化的呈現,觀眾們與文化遺產的距離被拉近了。”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說,隨著近年來“博物館熱”的興起,傳統的實物陳列展陳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AI、VR、AR等技術為文物保護利用和展陳傳播提供更多樣化的途徑。

  近年來,中國通過運用科技手段不僅活化利用了館藏文物、文化遺產,而且豐富了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國際傳播。2024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指出,中國鼓勵開展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文物保護技術,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準。中國將加強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鼓勵開展文物保護數位化工作,推進文物資源數位化採集和展示利用。

  2024年9月12日,在服貿會首鋼園區文旅服務專區,保利文化傳播數位科技中心工作人員(前左)向參觀者介紹由保利文化集團出品的“時間典藏”多功能文保全息展櫃。這款展櫃除擁有恆溫恆濕、微環境監測等文物保護功能外,還融合了文物數位化全息互動展示技術。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國寶級的文物經過數位化后‘裝入’可觸摸的顯示幕,隨後可實現人機交互。在國外的中國文化中心,這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裝置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孫小兵說,“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新理念搭建新場景,為傳統文物展覽賦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說:“科技為文化遺產的維護、保護與監測開闢了新路徑,中國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取得的成果為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也提供了有力支援。”

  今年3月,中國國家文物局舉行的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信息顯示,2025年中國考古工作將提升多學科合作和科技考古水準,更加強調考古工作中的精細化測年、動植物考古、DNA研究等,加強與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合作,提升考古工地現場的設施裝備水準,不斷拓展考古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治國介紹,在對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階段,科技手段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為了確保一些脆弱文物的完整性,在對它們提取的過程中會使用加固材料。文物提取上來之後,會運用科技手段檢測本體的材料工藝、對“病害”進行認知,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修復。

  “對於一些文物,之前只能看到它們的表面,但通過相關技術能將文物內部的結構更立體地呈現在眼前,讓我們瞭解文物當時製作的工藝,還能定量描述它們的裂化程度。”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秘書長、故宮博物院文保標準部主任曲亮說,“故宮博物院和中國科學院的一些機構聯合開發文物專用檢測設備,包括高光譜成像儀器、曲面微區X射線螢光光譜儀等,在不傷害文物的前提下探究文物蘊藏的歷史資訊。”

  《“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全面加強文物科技創新。規劃當中提到“加快專有裝備研製升級”“大幅提升文物安全防護、監測預警、巡查監管、預防性保護、修繕修復、展示利用等裝備性能品質”。

  關鍵技術的突破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提供契機。據介紹,人工智慧等技術大幅提升了古籍數位化的效率,開放的數位平臺將這些古籍文本集中起來為公眾所用,推動了古籍的保護傳承利用。

  在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首場活動現場,太廟、天壇、先農壇慶成宮等被公佈為首批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場地。這些場地不少是經過騰退后的古建空間,承載著厚重的古都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傑說,隨著城市更新的推進,北京衚、四合院的管線改造、環境提升等都有賴於技術的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傳播也需要技術賦能,新材料、新技術與傳統建築風貌相結合,能為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體驗經濟”注入新活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