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長大後,我聽到很多人不斷重複提起原生家庭這個概念。
曾經,我也以為自己長大以後,未來應該完全由自己做主,不應一味陷在原生家庭的各種糾紛里。
但最近,我關於原生家庭,再次有了新的想法。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已經不受原生家庭的任何影響,畢竟我陽光積極,活得張揚明媚,每當身邊有朋友向我吐槽自己的原生家庭帶給個人的傷害,我都會用自己的經歷,試圖讓他們去追尋自己的人生。
但是,這段時間我再次發現,原生家庭的影響,果然深刻而隱晦。
最近遭遇了一些事,我的情緒很不好,當我在處理一些矛盾以及巨大衝突的時候,我下意識迸發的想法,還有各種處事邏輯,簡直跟我媽一模一樣。
我媽是個脾氣很暴躁的人,我小時候沒少挨駡,她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把脾氣發到我身上,任何一個小的由頭,都會構成她大罵我的起因。
我小時候最不喜歡我媽的這種脾氣,如今驚覺:我最不喜歡我媽性格里的那一部分,我自己竟然也有。
比如,當我長大以後,真的開始跟我媽鬧分歧,曾經我媽對我的態度,我全部在我足夠獨立以後,還回去了。
而這種處事的底層邏輯,也會影響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我徹底正視自己,我發現我基本就是我媽的翻版。
因此,我在看見自己以後,如今正在重塑自己。
20多歲的時候,我就以為自己不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當我長到30多歲,個人的思維不斷成長以後,我再次重新去修復曾經的自己。
我長到這麼大,跟很多人聊過原生家庭,最後發現很多看起來一直被愛,被寵,過得非常幸福的人,其實都有著部分原生家庭的傷痛。
說著說著,他們就會說起童年,說起小時候,說起父母不愛自己,打擊自己的一些經歷。我每次都聽得很有感悟。
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02
如果,你的父母不愛你,總是打擊你,希望你能明白2個道理。
第一,你不能決定父母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到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
可能父母不曾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問題。
但是,偏偏就是他們的某句話,某個行為,某個眼神,某次責怪,站在孩子的立場,就有可能成為一生都難以解開的困局。
我的一個好友,我認識她15年,一直感覺她父母很愛她,結果上次她說起自己小時候的事,父母的重男輕女,把她一個人多年放在老家,弟弟從出生就帶在身邊等等類似的情形。
說到最後,她淚流滿面。
她認為父母曾經是不那麼愛自己的,只是不討厭她,但是現在父母開始愛她了,因為她長大了,能掙錢了。
而她對父母的愛,帶著一種糾結,一種痛苦,一種彷徨,一方面她很心疼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又無奈於他們的思想,他們直到現在依舊重男輕女。
她的彩禮錢父母全扣了,說要拿去給她弟弟買房。
以前的她,總是試圖去跟父母講道理,去說自己的委屈,最後發現都沒用。
他們會吵起來,她的父母會質問她:我們養大你,難道還有錯嗎?
她無言以對。
我當時告訴她:我們不能決定父母的想法,也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的想法以及人生,沒有人可以如此輕易被改變,這一點要學會尊重。
我在多年以前,也曾對我媽有怨言,她各種亂罵我的場景,我一直都記得。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的母親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她的性格跟我外婆基本一模一樣,我外婆也很喜歡罵人,會說一些很難聽的話,自然我媽小時候也沒少挨駡。
顯然,我媽沒有從她的原生家庭走出來。
當時我就想:以後我的孩子,從我這裡會有所改變。
允許父母做他們自己以後,才不會自我為難。
03
第二,你要過自己的人生。
當你已經認識到原生家庭的局限性時,就不要被局限在這裡。
親愛的,接下來我們要過自己的人生。
說得再為通俗一點就是:你要允許父母做父母,也要允許自己做自己。
如果你自己想要改變的話,不管多麼困難,或者看起來多麼不可能的事,最終都會有一定的結果,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原地。
而你個人的成長,你活得越來越鬆弛的心態,就是你給自己最好的答卷。
可能有的人要問:父母在此刻還是試圖管自己怎麼辦?
我的經驗是:做個孝而不順的人。
孝跟順本身就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你可以孝,但是不一定要順著他們。
孝,是為了自己的問心無愧。而不順,也是遵從內心,為了自己以後的發展。
最終,你能夠走多遠,其實關鍵點還是在於你自己,如果你一直陷於求證或者試圖糾正他人的情緒裡,那麼你永遠都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包括面對父母也是一樣。
縱觀生活,那些能夠最終獲得幸福的人,首先都是把目光著眼於自身。
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會超出我們想像的深遠,但能夠自救到怎樣的地步,決定權永遠在你這裡。
-END-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