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東南早報
山花多是兩邊相互對稱,題材也十分豐富。比如葫蘆、雲紋、寶瓶、螭虎、花籃、如意、鏡子等。不同圖案代表不同意思,造型很少有重複的。錢紋代表財富、蝙蝠寓意福氣、花籃和寶瓶寓意平安吉祥等。
蔡氏古民居的山花
開元寺的山花
閩南傳統建築的山牆與山花,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線條之美。
蟳埔村蚵殼厝山牆上的美麗山花(泉州文旅)
◀牆體因像一座“山”,故被叫作山牆,是最能體現閩南傳統建築文化的建築構建之一。
▼閩南傳統建築的“規垂”(山花)是由中原傳統建築“懸魚”發展衍化而來的。圖為山西太原晉祠建築上的懸魚。 (視覺中國)
承天寺建築上的山花
■融媒體記者 林福龍 王柏峰 文\圖
漫步古城的街頭巷尾,不經意間抬頭,古厝屋頂兩側牆面上的精美裝飾瞬間讓人眼前一亮:或雕龍畫鳳,或裝花飾蓮,或鑲珠嵌瓶,不一而足,構成一幅幅令人驚歎的唯美建築裝飾畫……這種在泉州古城隨處可見的閩南古建山花,被網友昵稱為“山牆盛放的繁花”,倒也恰如其實。
一眼千年,抬頭可見“繁花”。擁有千年文化底蘊的泉州古城,閩南傳統建築同樣也是個性鮮明的一大文化瑰寶。那麼,這種以古厝屋頂的山牆為畫板,創作出歷久彌新的“山花”,具體是如何形成傳承的?其中又有什麼獨特的文化符號?這種建築文化傳承發展至今,時代又賦予它什麼新的特質?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約訪了泉州市資深古建築設計師何志榕,一起聽聽他的獨到見識與深刻解析。
探源山花——
源於漢代盛於明清
懸魚惹草護屋美化
何志榕介紹,山花是指建築三角形山牆上的花飾。中國傳統建築與西式建築都有這個裝飾,但其具體內涵不太一樣,在閩南傳統建築山牆上的這種裝飾我們業內閩南話一般稱之為“規垂”,之所以稱之為“規垂”,是因為閩南傳統建築把硬山山牆上的脊稱為“規”,自然從“規”之下的裝飾花紋稱之為“規垂”。
他說,閩南傳統建築的“規垂”是由中原傳統建築“懸魚”發展衍化而來的。大約在漢代中原建築開始出現“懸魚”這個構件,在懸山山牆挑梁端部採用博風板裝飾,其作用一是保護挑梁頭不受風雨侵襲,二是美觀,而兩塊博風板在正脊端部下方交會,此處會設置一個懸魚狀的裝飾性木塊,名為懸魚。
據悉,懸魚算是一個兼具實用與裝飾的構件,因為魚有水的屬性,木構建築最忌火,懸魚有水克火的寓意。到了唐宋時期懸魚也有做成蓮花或如意狀的。博風板與懸魚算是一對最佳拍檔,宋代之前歇山頂建築的懸山山牆大多採用透空式山牆,嚴格來說這種山牆透空只能看到梁架結構,所以不存在裝飾的山花,但懸山的挑梁端部還是有博風板、懸魚或有惹草的裝飾。後來的建築逐步發展為封閉式山牆,因此也有人在這個三角形實體牆上做了整體裝飾山花,但這個山花似乎與博風板、懸魚組合關聯不大。
他表示,硬山山牆因為沒有懸挑的屋簷,所以博風板、懸魚與惹草其實是緊貼山牆的。因為沒有挑梁博風板也就失去保護梁端的實際用途,只有裝飾的意義。儘管只有裝飾意義,在中原地區有的山牆還是保持博風板、懸魚及惹草的組合樣式,有的則僅保留博風板而把懸魚及惹草做成填滿整個山牆的大山花圖案,懸魚也就與山花產生了關聯。因為緊貼山牆,堆砌懸魚或山花所用的材料可以超脫木材而種類多了起來,可以採用磚雕、琉璃、泥雕、灰雕、石雕等。
傳承演變——
手法多樣材質豐富
彰顯地域文化魅力
何志榕說,閩南傳統建築與中原傳統建築是一脈相承的關係,我們所熟知的閩南沿海地區傳統建築,以硬山山牆居多,在山牆山花裝飾處理上基本保持博風板與懸魚的裝飾構架。只是博風板簡化成與山牆上“規”一體化的一組細細的“運路”線條,而懸魚則發展成了貼在山牆上的“規垂”。在閩南山區傳統建築多採用懸山山牆,但並沒有在懸樑上做博風板及懸魚,反而在懸山山牆上做“規垂”,這是區域傳統習慣,也是地域的特色。
他說,閩南傳統建築特別是泉州地區的山牆多採用封甓磚,所以“規垂”是在甓磚表面堆砌的裝飾性圖案,一般採用泥灰堆塑彩繪,也有採用碎瓷片堆剪的。圖案內容工匠可以根據傳統習慣、建築性質、業主愛好等製作,圖案精雕細刻或絢麗彩繪,手法豐富多樣,主題也廣泛而多彩,無不體現了藝術的匠心獨運。
“‘規垂’與傳統的懸魚比較,其垂的部分與懸魚相似,但紋樣則多以垂吊書卷、花籃、葫蘆,甚至獸鳥人物等為中心圖案,山牆山尖部分則堆砌形成圍繞中心圖案的半圍合狀紋樣,多以祥雲、蛟龍、蝙蝠、花鳥等為題材的對稱圖案。”他解釋,由於閩南傳統建築有在山牆中開“規尾窗”的習慣,因此山牆高度比較矮的也有“規垂”包裹“規尾窗”形成獨特組合造型的案例。“規垂”圖案與閩南傳統建築中的木雕、鑿花、窗櫺、磚雕、石雕一樣,其題材內涵大致都是以傳統吉祥寓意為主。不同地區的山花在形式和裝飾上存在差異,但這也進一步彰顯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創意創新——
中西交匯各具特色
與時俱進活態傳承
何志榕介紹,現今也有很多興建傳統建築的案例,隨時代發展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也會不可避免地融入當代具有時代烙印的具體做法,山花也是如此。二十幾年前古城南俊路的泉州晉光小學大門改造,為了與緊鄰的承天寺風格協調而採用了仿閩南傳統建築的做法,又為了避免小學的特色與寺廟風格過於接近,更為了體現作為施琅夏園遺址的內涵,整組校門設計成閩南傳統園林化建築風格。這組建築的“規垂”因應學校的要求做成了更能體現小學特色的圖案——一本打開的書。
談到中國傳統建築山花風格的中西對比,他認為:“建築文化不分國界,在古城區域內也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築,尤其是整條中山路兩側的建築群。”從形態差異方面來看,中國傳統建築的山花設計以傳統吉祥圖案為主要構圖,相較之下,西方建築的山花則更加複雜多變,常通過曲線和弧線來打造豐富的視覺效果,動感十足。“中國傳統建築的山花不僅是一種裝飾元素,更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世界觀、價值觀及生活態度等深層理念。相比之下,西方建築山花則更多地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宗教、神話、歷史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