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江作蘇
當下,智慧化技術助生的新聞出版產品,也就是AI信息產品,成為新聞出版乃至整個文化領域的一個客觀存在。由於它亮點與缺點兼有,讓人愛恨交織、欲罷不能。沒有什麼消費品可以像AI信息那樣讓人產生如此強的依賴性。即便沒有依賴性,也無可迴避地要適應與其的伴生性。因為,AI已經深刻地植入了網路,只要你上網,就無可逃遁。由此,信息消費者不能不首先有個合適的心態。
面對浩浩蕩蕩的AI資訊大潮,心態當然要保持開放和好奇。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信息產品中涉及的AI應用和創新往往能激發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對真相的掌控、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以開放的心態接納這些資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變化趨勢。
同時,必須保持理性和審慎。AI信息產品中可能包含誇大其詞的描述或未經證實的消息,甚至生成以假亂真的所謂現場圖像。在閱讀時,要保持審慎的態度,對資訊進行篩選和驗證,避免盲目跟風或傳播不實資訊。特別是涉及“兩安”——公共安全與個人安危的重要資訊,必須樹立“雙核”意識,即除了網上眼見之外,至少還要從另一種權威管道尋求證實的信息倫理意識。因為,當下的AI技術已經可以輕易地虛擬出任何場景,甚至比真實的還逼真,靠它自證清白是靠不住了。
AI生成的信息對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日益顯著。在關注AI生成的資訊時,尤其要關注其倫理和社會影響,思考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人類價值的關係。以往的報社、電視台由人工完成信息審核,因此公信力的責任有著明確的主體物件,而現在資訊發行者的身份難以確定,資訊甚至不經平臺分發,而是點狀式、粉塵式進行社會散播,這就把固化的傳播權利彌散化了,人們不能不對可能產生的巨大破壞性動能產生警惕。
社會關係的建構需要相互的信任,這是一個基本的客觀需求。過去千百年積累的契約精神,建立在資訊交互的可證性上,所謂“白紙黑字為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現在AI可以亂真的情況下,單靠傳統倫理是不夠了,必須在重要資訊的可證性方面,疊加技術倫理與社會倫理的雙保險。
AI帶來了巨大的創新與效率,也無可避免地帶來了各種弊端,這是事物兩面性的客觀存在。對於善良的人們來講,當你在接受AI紅利的時候,一定要進一步提升媒介素養和倫理意識水準,這種“軟體”的升級非常緊迫,而當下社會普遍的心態還是準備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