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青海】中國故事|雪豹“凌小蟄”康復日記
更新于:2025-04-11 07:43:22

在廣袤無垠的天地間,生命總在以各自的方式演繹著堅韌與奇跡。

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在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一隻雪豹幼崽剛享用完兔排拌奶粉的“盆盆肉”,放鬆地躺在毯子上,身上灑滿了陽光。

一個多月前,剛剛送到救護中心的它,胸椎骨折、全身炎症、體溫偏低,還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

“跨過生命中的那道坎”

3月5日,中國二十四節氣之“驚蟄”。在春雷喚醒大地的日子,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接收了一隻來自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的瀕死雪豹幼崽。

“剛送來時,小雪豹身型乾枯、四肢伸得直直的、頭部向後仰著,”救護中心副主任齊新章回憶,“小小的一坨,瘦弱得讓人心疼”。

按照救護中心慣例,小雪豹被命名為“淩小蟄”。

3月5日,“淩小蟄”在恆溫氧艙中接受治療。(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2017年起,救護中心救助的雪豹都用“淩”字命名。齊新章說,“‘凌’的本意是冰雪,‘凌’又有‘跨過、越過’的意思,被救護的雪豹都遇到了生命中的一道坎,希望它們能跨過去。”

由於小雪豹被救護時正值驚蟄,按慣例,雌性雪豹取名為“凌驚”,雄性雪豹取名為“凌蟄”。4年前,救護中心曾救助放歸過一隻受傷雪豹“凌蟄”,“剛好它比較小,便取名為‘凌小蟄’,希望這個名字能為它帶來好運氣,”齊新章說。

經過初步檢查,這隻雪豹幼崽僅6個月大,體長74釐米、重9.7公斤,遠低於同齡正常水準。救護中心主任何順福介紹,經過研判,這隻雪豹幼崽可能遭遇高空墜跌,導致受傷喪失行動能力,進而發生長期饑餓、感染,已處於瀕死狀態。

3月5日“凌小蟄”被送到救護中心時的樣子。(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看著在生死線上徘徊的“凌小蟄”,救護人員心裡打起了鼓,“儘管已經救助了多次雪豹,但如此嚴重的傷情也是首次遇到。”

保溫、吸氧、營養支援、抗菌消炎和調整肝功能……救護中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金藝鵬教授團隊,共同為“凌小蟄”制定了搶救與治療方案。

救治之初,“凌小蟄”體溫偏低,救護人員將它放入恆溫氧艙裡,通過保暖供氧的方式為它延續生命。3月8日,“凌小蟄”第一次抬起了頭,望向外面的世界。

那一刻,齊新章激動地握緊雙拳,長吁了一口氣,“總算把它的命給‘吊住了’”。

“看到它動起來,驚喜又害怕”

隨著生命體征逐漸穩定,“凌小蟄”脫離了恆溫氧艙的續命狀態,被安置到裝滿乾草的木巢箱中,接受常規的康復治療。

在救護中心獸醫院,獸醫趙海龍一隻手摁住“凌小蟄”的後頸,一隻手拉著它的左腿做簡單的拉伸活動。“凌小蟄”則側臥在毯子上,忽閃著大眼睛,不時發出“哼哼”的聲音。

3月12日,獸醫為“凌小蟄”做康復治療。(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針對“凌小蟄”脊椎損傷、肢體僵硬的情況,在保證脊椎穩定的前提下,醫生每天對它進行全身按摩和關節活動刺激,並飼餵新鮮兔肉、羊肉以及動物內臟,食物中添加鈣等微量元素。“起初,‘凌小蟄’還有些掙扎,但時間一長,它好像知道我們在幹什麼,康復意願十分強烈,明顯沒有那麼抗拒了,幾天后,我能明顯摸到它的肌肉更有力了。”趙海龍說。

3月14日清晨,“凌小蟄”一個前撲,從20多公分高的木巢箱中翻越、攀爬出來,這讓救護人員驚喜又害怕。驚喜的是,從靠著牆勉強爬行到可以自主翻身、離開巢箱,種種跡象表明“凌小蟄”身體狀況不斷向好,已恢復了最基本的行動能力;害怕的是,“凌小蟄”的前半身先躍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才將自己的後半身甩到巢箱外。

“‘凌小蟄’的行動能力增強后,在大幅度的運動下,可能重新傷到原來受傷的脊柱,對它的恢復產生負面影響。”齊新章說,為了防止它晚上再亂爬,我們當即把木巢箱換成了住院籠。

3月26日,吃飽飯的“凌小蟄”。(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所幸,一切都在向最好的方向進發——3月18日,看到面前添加了營養物質的“盆盆肉”,“凌小蟄”緩慢地爬過去,開始自主進食;3月24日,“凌小蟄”在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結果顯示,它的頸部骨折恢復良好;3月26日,“凌小蟄”在吃飽後,出現了抱著飯盆發出嘶吼的正常應激行為;3月27日,“凌小蟄”第一次嘗試自主站立行走,儘管步履蹣跚,無法保持平衡,但每一步都在宣告著“雪山之王”的回歸……

“凌小蟄”的狀態越來越好,但距離完全康復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金藝鵬表示,由於神經系統受到損傷且損傷位置較高,“凌小蟄”未來的救助情況仍任重道遠,它雖然站起來了,但還處於很不穩定的狀態,隨著身體的發育和周邊環境的變化,有可能重新出現站不起來的情況。

救護繁育讓雪豹在高原生生不息

在中國,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佈於青海、西藏、甘肅、四川和新疆等地。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雪豹數量持續增加,監測數量已超1200只。

4月4日,“凌小蟄”在吃飽後舔舐飯盆。(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紅外相機更多捕捉到雪豹的野外活動影像,而對野外受傷雪豹的救助,則為近距離研究雪豹的生理指標、行為模式提供了豐富素材。”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連新明說,這次跨越千里的雪豹救助,吸引社會各界關注,對增進大眾對於雪豹種群、三江源生態系統的瞭解,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通過開展中國首例雪豹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手術、中國首例雪豹腫瘤切除手術、中國首例雪豹牙科根管治療手術和面部整形手術等,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已完成“淩霜”“淩不服”等雪豹的救護及雪豹“凌蟄”的放歸,並於2016年至2019年期間成功實現3只雪豹的人工繁育。

齊新章一再表示,除了部分雪豹因身體原因無法放歸,需在動物園內度過餘生外,野生動物救護最完美的結局是讓動物重回野外,這是救護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標。

2024年,在西寧野生動物園,被救助的雪豹“淩霜”破。(新華社記者 李寧 攝)

“很遺憾的是,‘凌小蟄’未來無法再放歸自然。”齊新章表示,由於被救護時年齡太小,“凌小蟄”完全沒有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又長時間與人類密切接觸,對與人的關係形成了錯誤認知,即便恢復后也不滿足放歸自然的條件,會在動物園中度過一生。

未來,齊新章盼望通過救助治療,讓“凌小蟄”重現“雪山之王”的英氣,成為一隻能跑會跳的健康雪豹,“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策劃:衛鐵民 劉暢

記者:李寧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青海分社 聯合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 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