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遠大目標、明確價值觀怎麼辦?大學讀的熱門專業畢業后冷了怎麼辦?科技浪潮下的人文發展?4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來到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廣大附中”),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西湖實踐”為主題,為師生帶來一場高規格的學術講座。互動問答環節,同學們的提問讓施一公眼前一亮。
青春常態:混沌難受沒有遠大目標沒關係
互動問答環節,不少同學抓緊時機向院士請教。
一位同學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懊惱於“日常容易被眼前的苟且羈絆,缺少明確的目標追求、視野、格局、價值觀”,問施一公:“這些應該如何在生活中逐步培養與鍛煉?”
施一公的回答安慰了不少同學的心:“我在中學的時候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價值觀。”他分享自己的少年時代,只有強烈的好勝心,只想考第一。反思當年的自己,施一公告訴勸慰同學們不要為自己的懵懂而著急焦慮,“我大學畢業還一度想經商、從政,也是在懵懂中選擇了出國、選擇了讀博,過程中充滿糾結……直到28歲才明白自己這輩子最適合做的是學術。”
“年輕人,不必天天和別人比,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去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所在。”
沒有人文不成為大學
一位女同學的問題被施一公盛讚“非常好”,也獲得在場所有同學的熱烈掌聲。
這位女生問:“目前很多大學在削減人文學科,西湖大學也是科研型大學,您如何看待科技浪潮下人文學科的發展?”
施一公堅定表示:“一個現代大學,尤其是科技類的大學,沒有人文不成為大學;沒有人文情懷的薰陶本科生是培養不出來的;一個大學如果沒有人文底蘊科技發展也會出問題;人文社科的教育對學生極為重要。”
西湖大學立校后等了5年才開始招本科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籌建一個通識教育中心,要在文學、歷史、哲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人文社科社會等多個領域進行教育教學的準備。
選專業別只看冷熱 需培養自我思辨能力
一位對生物感興趣的同學問:生物學有哪些專業比較有發展前景?
在高三階段很多學生已經開始考慮專業領域的選擇,但施一公的回答給不少同學澆了一盆“冷水”:“現在覺得熱門的領域,等到你們讀博士的時候,可能已經冷了。十多年之前炙手可熱的一些專業方向今天可能已經‘日薄西山’,不是說它不重要了,而是作為學術方向已經沒有太多重大的科學問題了。”
施一公解釋,新方向的出現一般是不能預測的,“生命科學是一個龐大的研究領域,依靠數學、物理、化學、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等其他多學科的發展。可能今天看起來‘冷門’的領域,會突然給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大的改變,最終推動世界發展。”
施一公建議同學們不要以冷熱來判斷專業,而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培養自己形成思辨能力、科學方法論、邏輯思維,同時保持一點對新鮮事物的興趣,相信一定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據介紹,近年來廣大附中有序推進“沃土計劃”“脫穎計劃”,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成才提供豐富多元的平台和路徑。目前已有23名學生獲得全國奧賽金牌,國家級決賽獲獎金銀牌人數穩居全省前三,且連續多年入圍全國金牌榜前30名。每年均有多名學生入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物理學科大中銜接優秀人才計劃。學校開設“少年科學院”統籌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學生科創團隊項目連續五年進入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三次獲得中學組萌芽賽道最高獎項——全國“創新潛力獎”。
文、圖|記者 蔣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