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得比黃金還快,羽毛球經銷商在漲價潮中的冰火兩重天‌
更新于:2025-04-11 01:26:51

一邊是客戶電話不斷要貨,一邊是忙著向廠家下單、催貨。近日,超勤體育創始人劉博才的工作狀態可謂憂喜參半。喜的是因為羽毛球漲價,日前的一批訂單賺了好幾萬元,憂的是如今廠家要求每款型號的羽毛球最多只能下兩件貨,很難滿足客戶的需求。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幾大羽毛球品牌廠商每月都有漲價通知,還限貨。

 兩年上漲50%,羽毛球價格比黃金漲得還快

“太貴的用不起,也沒有必要,就拿這個80元筒的。” 4月9日,一對年輕夫妻正在長沙高橋大市場超勤體育用品店內選用羽毛球和球拍。

記者在該店看到,店內的各種品牌羽毛球和球拍佔了三面大牆,其中,羽毛球有尤尼克斯、威克多、亞獅龍、李寧、紅雙喜、唯贏等近10個品牌,價格從低端的30—50元/筒(12個)到高端的230—260元/筒。

“比黃金漲得還快,都打不起球了。”正在選購羽毛球的黃先生說,好一點品牌的羽毛球現在基本上都突破120元每筒了,比如某品牌5號球的價格,從今年3月份每筒129元漲到了140元,4號球價格也突破了150元大關。“對於每小時消耗3-4只球的業餘愛好者來說,兩個小時下來,單次運動成本僅僅是羽毛球一項就要花七八十塊錢。”

“這是我第一次遇到羽毛球爆漲。”從事體育用品批發、零售30多年的劉博才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各種體育用品也會出現價格波動,漲幅一般都在10%以內。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羽毛球行業迎來三年內最猛烈的漲價潮,尤其是頭部品牌,價格從2023年至2025年漲幅達50%,其中2024年至2025年漲幅最快。

某品牌主流高端款05羽毛球,零售價從2024年4月前的210元/筒漲到225元/筒,7月後價格進一步飆升,目前已漲到了275元/筒。

據瞭解,某品牌3號球從2024年4月前的124元/簡漲到156元/筒,之後直達190元/筒,5號球零售價從134元到177元,現在高達209元/筒。

與一年前相比,碳音球維持原價,某品牌鵝毛、鴨毛系列羽毛球產品幾乎全線漲價,漲幅在50%以上。

不僅價格上漲,還缺貨。記者在一品牌羽毛球訂貨群裡看到,4月7日,廠家代表在群內通知:“今天開會,球的下單量做了調整,目前沒有欠貨的,每款型號限制下兩件了。”

漲價原因,羽毛原料供需失衡?

雖然羽毛球價格漲得比黃金還快,依然沒有影響消費者的選購熱情。記者在高橋大市場體育用品城看到,雖然是工作日,三五結伴的年輕人一起逛體驗用品市場的消費者卻絡繹不絕,隨機採訪前來選購體育用品的消費者中,70%的消費者明確表示在選購羽毛球和球拍。

“供求矛盾是導致羽毛球漲價的主要原因。”剛剛從安徽六個羽毛球產地考察回長沙的劉博才表示,隨著市民對運動與健康的重視,打羽毛球成為了近年來最受消費者青睞的運動之一,羽毛球又是消耗品,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作為羽毛球製造原材料的羽毛短缺,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上漲。

企查查數據查詢顯示,全國羽毛球生產相關企業89家,其中安徽有73家,佔全國總存量的82.02%。發達的羽毛球產業離不開自身條件和優勢,安徽多地都有養鵝歷史,尤其是位於安徽省西部的六安,素有“白鵝之鄉”美譽。

據某羽毛球廠商負責人向媒體透露,一支羽毛球需要16根刀翎,每隻鴨子只能提供7根符合標準的羽毛。

刀翎供應商李萍指出,刀翎收購價半年漲30%(0.45元/根至0.6元/根)。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商品肉鴨的出欄量從2019年的48.78億隻降至2024年的42.2億隻,商品鵝出欄量從6.34億隻降至5.69億隻,產量下降導致羽毛片價格上漲。

“原因很簡單,需求量太大了。”蕪湖繁昌縣一羽毛球生產廠負責人蔣先生表示,羽毛球的需求增長率大概是其他體育用品的幾倍。“但羽毛球區別於其他體育用品,其原材料是天然的,短期內沒法增加產量。”

此外,有浙江工廠負責人介紹,羽毛球需經16道工序,膠水乾燥等環節依賴人工,單個工廠日產量不足萬顆。

雖然塑膠球耐打性強,但飛行軌跡和手感仍無法和天然羽毛相比,因此行業頭部企業仍聚焦高端市場。

羽毛球漲價也和市場需求增加密不可分。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全民體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羽毛球運動人口在2.5億,是除了健步走之外的參與人口最多的大眾健身專案。經常參與者約有2000萬人,普通愛好者約有1.5億人。

轉銷商,囤貨紅利與市場擴張

“去年囤球省出個球拍錢,今年買球比打球還費錢!”羽毛球愛好者的吐槽引出圈內共鳴。從每筒六、七十元到破百后仍需預訂才能買到,讓不少球友直呼“打不起”。

而夾在廠家與消費者中間的轉銷商們,卻面臨著喜中有憂的煎熬。

以前廠家每到年底都會給轉銷商壓貨、下任務,轉銷商卻不願壓更多的資金拿貨。如今,羽毛球價格不斷上漲,轉銷商想要貨卻拿不到。

劉博才深有體會,2023年底,某品牌商給他壓了一批貨,不久后羽毛球價格上漲,不到半年時間,溢價超30%,他賺了好幾十萬元。今年3月,他向品牌方訂了40萬元的貨,4月1日起,該品牌羽毛球又漲價10元/筒,因頭部品牌訂貨週期延長至3個月,這批訂單躺在家裡又賺了好幾萬元。

“市場波動,誰也不敢囤太多貨。”劉博才表示,作為經銷商關鍵是要維持現金流,品牌廠商產能不足導致訂貨週期延長至3個月,而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攀升,“囤貨像炒股”的心態加劇了市場波動風險。

目前,高端羽毛球批發毛利率已從8%降至不足3%,也就是說,轉銷商賣一筒賺不到5-8元,轉銷商已開始從“賺差價”轉向服務增值,如提供穿線、培訓等配套服務以增強黏性。

“我選的唯贏品牌,性價比高。”一位業餘愛好者鍾先生表示,一筒大約80元,一隻球在7元內,還能接受。

據瞭解,為了留住客戶,一些轉銷商被迫轉而銷售其他知名度較低的品牌產品。

轉銷商在享受短期市場紅利的同時,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陣痛。這場關於“羽毛”的生意博弈,或將進入新一輪週期。

瀟湘晨報記者陳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