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開門紅”活動落下帷幕,一場銀行吸儲“減負”的大戲正在上演。4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近段時間,地方中小銀行、民營銀行存款以及大額存單利率下調進程明顯提速,下調幅度最高達40個基點。不過,儘管銀行下調動作不斷,但近年來受居民風險偏好下降、理財基金等投資管道收益欠佳等多種因素影響,儲戶存儲長期存款的意願依舊強烈。從已公佈2024年年報的A股上市銀行數據來看,存款定期化趨勢依舊不減,銀行負債管理面臨挑戰。
產品利率下調進行時
進入4月,銀行存款利率調整呈現“加速跑”的態勢。4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已有多家銀行下調了存款、大額存單產品利率。
“4月7日,存款利率正式調整”,北京商報記者從吉林銀行瀋陽地區一位客戶經理處瞭解到,清明節假期前,吉林銀行面向省外客戶推出的專屬“吉享存A款”產品,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為2%,兩年期為2.3%。而如今,一年期年利率已降至1.95%,兩年期降至2.05%,三年期存款利率暫未調整,仍維持在2.4%水準。
“三年期存款還有額度,未接到利率下調的通知,需要來櫃面存款”,上述客戶經理說道。從起存金額來看,該行一年期、兩年期存款1萬元起存,三年期存款10萬元起存,儲戶需要存入新資金。
4月7日,遼沈銀行執行了最新的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其中,一年期、兩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分別為1.95%、2%、2.05%、2.10%,分別下調5個基點、15個基點、15個基點、10個基點。
更早之前,民營銀行已迎來一波“降息”,眾邦銀行發佈公告表示,4月1日起分別調整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利率。據瞭解,該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由2.6%下調至2.4%,降幅為20個基點;5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從2.9%下調至2.5%,下調了40個基點。
新安銀行在4月4日對手機銀行、小程式、公眾號在售的二年期和三年期儲蓄存款產品利率進行調整,分別由之前的2.80%下調至2.65%、2.6%。加上此次,年初至今,新安銀行已三次對相關存款利率產品進行下調,1月9日首次調整後,該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9%。在調查過程中,也有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直言,“4月大額存單下調成為大概率事件,想要存入的抓緊預約額度購買產品,目前我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2.15%”。
談及存款利率下調的原因,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指出,一方面是因為“開門紅”收官,下調利率是銀行主動調整負債成本的一種策略;另一方面,中小銀行高成本存款佔比多,為緩解淨息差壓力,通過下調存款利率來減少負債端成本,穩定利潤。
存款定期化趨勢不減
雖然利率一降再降,但近年來,受居民風險偏好下降,更傾向於保本保息的產品,理財、基金等投資管道收益不佳,導致資金迴流多因素影響,存款定期化現象依然顯著。
深入剖析已發佈2024年年報的A股上市銀行可窺其因。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定期存款增加11018.11億元,同比增長5.7%,活期存款雖增加了1716.08億元,但同比增長1.3%,不及定期存款增速。
建設銀行也存在同樣的情況,截至2024年終,該行境內定期存款15.50萬億元,較上年增幅5.44%;境內活期存款12.18萬億元,較上年增幅為1.34%。
交通銀行在年報中提到,客戶存款是該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從期限結構上看,截至2024年終,該行活期存款佔比33.08%,較上年終下降1.25個百分點;定期存款佔比64.98%,較上年末上升1.08個百分點。
在股份制銀行中,利率越降、定期越多的現象也不少見。招商銀行零售客戶活期存款日均餘額占零售客戶存款日均餘額的比例為48.32%,同比下降8.42個百分點。該行表示,受客戶風險偏好下降、企業資金活化不足影響,客戶投資定期存款產品需求高企,活期佔比有所下降。定期存款方面,截至2024年末,該行零售客戶定期存款佔比由上年的20.42%提升至22.57%。浙商銀行也如此,從期限結構上看,該行定期存款增加2572.60億元,增長22.74%;活期存款減少2061.47億元,下降29.22%。
定期存款憑藉剛性兌付特徵,成為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避風港”,但存款定期化趨勢不減也對銀行負債管理帶來挑戰。
在2024年業績發佈會上,招商銀行副行長彭家文指出,定期存款佔比一直在上升是這幾年以來一直在延續的趨勢。去年9月底一些政策出台之後,對於銀行的活期存款佔比帶來了一些變化。去年9月底,招商銀行的活期存款佔比降到了48%,到了年底是52%,有一個明顯的反彈,但是到跨年之後,活期存款時點的增量其實是有所下降的。基於這一點現在還不敢得出定期化的趨勢出現拐點的結論。
“評價分行的經營成果時,高成本、中長期定期的一般性存款的規模是要打折的,而且折扣很低,表示浦發銀行對這一塊並不鼓勵和支援。”浦發銀行行長謝偉直言,在負債端,浦發銀行建立全口徑負債管控的評價體系。通過利率審批、授權管理等工具的使用,嚴格管控高成本、中長期定期的一般性存款的規模。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指出,近年來,為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持續下調,金融機構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持續下行。在此期間,存款掛牌利率雖也有下調,但在存款定期化背景下,定期存款佔比逐步提升,銀行負債成本降幅低於貸款利率降幅,持續擠壓淨息差水準,導致息差下行。銀行要維持息差穩定,需要優化存款結構,提高活期存款佔比。
負債成本優化迎考
在市場利率環境持續變化的背景下,嚴格管控高成本存款規模已成為銀行業的核心任務。從資本管理角度看,高成本存款的利息支出會減少留存收益,削弱內生資本補充能力;從經營角度來看,若放任高成本存款增長,銀行將陷入“息差越縮越小、利潤越壓越低”的迴圈中。
為吸儲“減負”,多位銀行管理層也提到了嚴格管控高成本存款規模的重要性。建設銀行行長張毅強調,2025年建設銀行將主動適應低利率環境,未來將採取包括提升零售信貸、高價值存款和非息收入佔比等措施,同時深化成本管控,穩定資本回報。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強調,堅持“價值存款”的基本考核口徑,通過擴大客群做大自營存款來提高經營效益,同時,通過精細化的負債管理策略,繼續做好支付結算、客戶綁定等工作,穩住活期存款。
謝偉指出,“通過數智化技術應用,搭建多場景、多平臺,增加結算性存款留存,推動存款負債付息率下行。從流動性管理工具上看,將同業負債作為流動性管控工具,控制期限和結構,完成流動性監控指標。同時,通過同業協同,優化同業活期佔比”。
“為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銀行可從多方面發力”,王劍輝進一步指出,在存款端,針對個人客戶,推出創新型儲蓄產品,如與特定專案挂鉤的結構性存款,這類產品不僅能滿足儲戶對收益的多樣化需求,還可通過合理設計期限結構,匹配銀行的資金運用需求。同時,運用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構建精準的資產負債預測模型,實時監測市場利率變動、資金流動情況,靈活調整存款利率定價策略和貸款發放節奏,實現資產與負債在期限、利率等多維度的動態平衡。
“貸款端,對於中長期項目貸款,要進行細緻的項目評估,確保貸款期限與項目產生現金流的週期相契合,避免因貸款期限過長導致資金回收滯後而期限錯配。同時,適當增加短期貸款投放比例,尤其是針對經營周轉靈活、資金回籠快的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性貸款,使資產端期限結構更加均衡。”王劍輝如是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