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只見一面的情人:這部被遺忘的港片,藏著成年人的愛情困局
更新于:2025-04-10 03:13:36

當香港成為記憶裡的“白月光”

二十多年前,隔著珠江口的香港,是八零后、九零後心中的“平行世界”。

它是《英雄本色》裡的江湖恩怨,是《喜劇之王》的市井夢想,更是無數人通過影視構建的精神烏托邦。如今香港的光環逐漸褪色,但那些藏在港片裡的故事,依然能輕易戳中我們關於“錯過”與“遺憾”的神經——比如這部冷門卻深刻的《年年有今日》。

一場跨越21年的“禁忌之約”

1964年的大嶼山,颱風困住了兩個陌生人:

梁家輝飾演的鍾有誠,是被家庭責任困住的上班族;袁詠儀飾演的慧心,是被困在無愛婚姻中的少女。

兩人明知無法逃離各自的生活,卻在颱風夜的傾訴中找到了靈魂共振。於是約定:每年的同一天,回到這個小島相聚。

從1964到1985年,21次風雨無阻的赴約,見證了他們從青絲到白髮,也見證了香港從“亞洲四小龍”到回歸前夜的時代變遷。

直到有誠宣布舉家移民,這場跨越世紀的“愛情長跑”,終於在現實面前按下了暫停鍵。

當愛情撞上婚姻:是背叛,還是命運的錯位?

這部改編自美國話劇《明年此時》的電影,用“偷情”的外殼包裹著一個扎心的命題:

如果婚姻是“先上車後補票”,遇到“對的人”時該如何自處?

有誠和慧心的故事充滿悖論:他們恪守“不介入彼此生活”的約定,卻用21年的時間編織了一場“愛情烏托邦”。

電影沒有美化出軌,卻真實剖開了婚姻中的隱痛——有人在不合適的時間遇見靈魂伴侶,有人在責任與心動間反覆拉扯。正如費穆《小城之春》里“發乎情止乎禮”的克制,《年年有今日》用更綿長的陪伴,探討了成年人情感世界的複雜灰度。

藏在“二人世界”裡的香港記憶

導演高志森的鏡頭很巧妙:

廉政風暴、金融危機、香港回歸……這些改寫香港命運的大事件,都化作背景音里的新聞播報。

真正的“主角”,是兩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下的情感堅守。

當有誠和慧心在小島上談論“移民”“未來”,他們的迷茫恰是90年代香港人的集體縮影——就像這場見不得光的愛情,香港的身份認同也曾在歷史夾縫中徘徊。

袁詠儀:在“港片黃金時代”敢說真話的“港姐”

不得不提兩位主演的神級演技:

梁家輝把中年男人的隱忍與掙扎演繹得入木三分,袁詠儀則用眼神戲刻畫出慧心從少女到熟女的心境變化。

彼時的袁詠儀剛摘下“港姐冠軍”,卻敢在採訪中直言“沒遇到張智霖前走了彎路”。這種真實,恰如她塑造的慧心——在世俗規則下,依然勇敢追尋靈魂的共鳴。

愛情與婚姻:是“錯的時間對的人”,還是“貪心的藉口”?

電影的結局很現實:兩人在第21次相聚后揮手道別,從此消失在彼此的世界裡。

這場長達21年的“約定”,是對婚姻的背叛,還是對自我的救贖?或許答案藏在每個人的經歷里。

就像我們對香港的懷舊,未必是留戀那個“天堂般的城市”,而是懷念年輕時相信“愛情可以超越現實”的自己。

今日互動:

如果婚姻里遇到“靈魂伴侶”,你會選擇克制還是追尋?

這部藏在港片黃金時代的冷門佳作,值得每個經歷過“錯位愛情”的人細品。

車厘子jd和j的區別
車厘子jd和j的區別
2025-03-26 08: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