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能否拯救懸崖邊上的比亞迪夏?
更新于:2025-04-08 18:47:07

文/王俁祺

導語:從年初上市即破萬,到第一季度末降價搏銷量,比亞迪夏怎麼了?

  

爆款到低迷的大起大落

 

今年1月,比亞迪夏上市首月就靠著10003輛的批發量震驚了MPV市場,但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1月和2月的實際零售量只有2794輛和2733輛。

 

到了上個月,官方給出的批發量依舊達到了7006輛的不錯成績,但零售方面根據易車周銷量數據來看,月銷撐死也就在3000輛左右。

 

這種批發量虛高但零售量疲軟的現象,本質上還是比亞迪預期自負的結果。

 

全國有將近4000家轉銷商,在比亞迪夏上市的初期囤車,也就導致了1月份批發量破萬的虛假繁榮。

 

然而隨著零售訂單的不足,2月份銷量也就環比暴跌了72%,導致3月的周銷量持續低迷,光是經銷商庫存積壓就要超過1萬台,這次的降價也是十分的無奈。

 

同時更難受的是,消費者對與比亞迪頻繁調整價格的敏感度已經降到了冰點。

 

這回4月份降價之後,許多車主在社交平臺上吐槽:“25萬的車現在降到20萬,剛提車的車主腸子都悔青了。”

 

甚至還有消費者直接大膽“預測”,等到5月份說不定又能再降2萬,現在入手肯定還會虧。

 

這種心態也很正常,按照比亞迪過去兩年的行為來看,誰也說不準之後會不會再推出個“冠軍版”或者“榮耀版”。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1-2月MPV市場新能源滲透率突破45%,但比亞迪夏的銷量增速50%的同比增速顯著低於行業平均水準。

 

同時乘聯會分析師還指出:“比亞迪夏的銷量下滑並非個案,而是新能源MPV市場從‘政策驅動’向‘產品驅動’轉型的縮影。”

 

這背後也就折射出新能源市場從“規模擴張”向“價值競爭”轉型的邏輯。

  

由內而外的「卡脖子」

 

我們拋開降價不看,單從定位來說,比亞迪夏的官方指導價為24.98-30.98萬元,看似比騰勢D9的33.98萬起和豐田賽那的29.98萬起性價比更高,但是實際上的市場競爭力卻大打折扣。

 

從內部來看,旗下的騰勢D9作為比亞迪的高端MPV,憑藉著不錯的品牌溢價能力和配置優勢長時間穩居MPV銷量榜首。

 

憑藉33.98萬起的售價和過硬的品質,連續15個月銷量破萬,去年更是靠著11.9萬輛的成績把別克GL8“拉下神壇”。

 

而比亞迪夏在動力系統、智駕功能上都和騰勢D9高度重疊,但配置上卻減配了二排按摩、加熱通風等核心功能,再加上品牌定位的問題很難吸引高端使用者。

 

有轉銷商直接表示,預算30萬的客戶寧可加錢買騰勢D9,也不願意選擇夏,畢竟騰勢的車標就比比亞迪更有面子。

 

再來看外部壓力。豐田賽那的終端優惠能做到7萬塊錢,起售價也就降到了22.98萬;

 

本田奧德賽也推出了最高優惠8.3萬元,起售價更是低到15.28萬。

 

這些合資燃油MPV憑藉著多年以來成熟的市場口碑和終端價格優勢,將會進一步擠壓比亞迪夏的生存空間。

 

同時如日中天的新勢力方面也沒有放過比亞迪,極氪009憑藉純電續航和智慧化配置,3月銷量直接暴增12位;

 

吉利的另一款MPV銀河翼真L380,也靠著29.99萬的起售價切入市場,直接對標比亞迪夏。

 

這些新車在續航、智慧化等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優勢,讓比亞迪夏本來就不強的性價比直接黯然失色。

 

還有小鵬X9的純視覺方案和嵐圖夢想家的華為乾崑智駕,更是直接在技術實力層面對夏形成了降維打擊。

  

尷尬的定位和處境

 

事實上,比亞迪夏的銷量低迷,本質上是品牌定位和市場需求發生錯位的結果。

 

比亞迪的主銷車型基本都集中在20萬以下市場,甚至有80%的銷量來自10萬元級車型,其“價格屠夫”的標籤深入人心。

 

但在MPV市場,消費者其實更看重品牌所帶來的品質感,而並不是單純的性價比。

 

夏這款車其實就是比亞迪試圖在20-30萬這個價格帶,複刻騰勢D9的成功,但其實這兩款車的品牌基因是完全不同的。

 

騰勢D9作為基本獨立出來的高端品牌,可以算是宜商宜家;

 

而比亞迪夏的品牌溢價能力不足,作為商用缺少品質感,作為家用配置又沒有那麼完善。

 

入門版缺失無線充電、二排電動調節等實用功能,被消費者吐槽“為拉低起售價而生”;

 

而中配雖然有這些配置,但價格已經接近作為去年銷冠的傳祺M8,傳祺憑藉更成熟的底盤調校和口碑,顯然是更理性的選擇;

 

當然,高配就更不用多說,自家的騰勢D9就夠它喝一壺了。

  

市場已經適應價格屠夫了

 

雖然比亞迪夏此次最高能優惠4.2萬元,看起來力度確實很大,但實際上還是比亞迪常規價格戰策略的延續。

 

過去兩年,比亞迪通過各種理由頻繁降價,消費者已經形成了“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心理。

 

導致現在比亞迪的降價就像是狼來了,消費者根本不信。

 

而面對比亞迪的降價,豐田賽那、本田奧德賽等合資品牌也開啟了大幅優惠,價格戰也就演變成了MPV市場的全行業內卷。

 

對車企來說,頻繁降價雖然能短期內提升銷量,但還是會損害品牌長期價值。

 

比亞迪旗下仰望、方程豹在高端市場的嘗試本來就有些艱難,夏的降價可以說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對比亞迪高端化的信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就曾經指出:“價格戰正在透支行業創新能力。”

  

寫在最後

 

所以說,比亞迪夏的降價其實只是在止損,如果不搞清楚自己的準確定位,很可能註定是一場徒勞。

 

畢竟在MPV市場,單純的價格優勢已經沒法打動消費者,品牌價值、產品力和用戶體驗才是競爭的核心。

 

比亞迪若想要在MPV市場立足,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品牌形象、產品定位和技術短板等問題。

 

而且比亞迪性價比的優勢,也需要在夏身上重新體現出來,搞清楚車要賣給誰,才有可能賣得好。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