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清明時節,新疆廣袤的荒漠與連綿的山脈間,一種紅黃相間的嬌豔鬱金香便會迎著春風綻放,構成絕美的春日圖景。不少新疆老百姓把這種鬱金香叫做“墳花”,這個充滿神秘色彩與忌諱意味的稱呼,勾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心:它為什麼會被叫做“墳花”?在鬱金香家族中,它和常見的普通鬱金香相比,又有著哪些不同呢?
01 新疆鬱金香的“墳花”之名從何而來?新疆鬱金香屬於野生鬱金香新疆鬱金香(Tulipa sinkiangensis)屬於百合科鬱金香屬植物,是野生鬱金香家族中的一員。這類野生鬱金香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耐旱又耐寒,常大片生長在乾旱寒冷的荒野山坡上,花形豐富多樣,是天山北麓形成的特有品種。具體來說它們廣泛分佈於天山北麓的多個區域,包括烏魯木齊、瑪納斯、沙灣、精河和伊犁縣等地,海拔範圍從1000米到1300米不等。
新疆野生鬱金香俗稱“老鵑蒜”“墳花”,由於它的地下鱗莖呈球形,很像大蒜,還略帶甜味,便有不少人將它當作野菜。但是野生鬱金香含有毒性,有科研人員提醒,春季吃野菜中毒的案例屢見不鮮,切不可因獵奇心理去品嘗鬱金香根莖。而且,由於新疆野生鬱金香從一粒種子到盛開花朵至少需要4至5年的時間,但連根拔起卻僅需一瞬,目前新疆鬱金香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屬於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種類,隨意採挖屬於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甚至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花開清明,“墳花”得名
新疆鬱金香之所以被稱為“墳花”,主要是因為它的花期與清明時節高度重合。清明,在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文化內涵。當漫山遍野的新疆鬱金香在這個時候盛放,金黃或紅黃相間的花朵在風中搖曳,與人們在清明期間前往墓地祭祀的場景相呼應,久而久之,它便被一些當地人賦予了“墳花”這個特殊的名字。不過,這一稱呼更多是基於花期與文化背景的關聯,並沒有其他特殊的含義。
02 新疆鬱金香與普通鬱金香有什麼不同普通鬱金香指什麼?
我們平常所說的普通鬱金香(Tulipa × gesneriana),多指園藝培育而來的各類鬱金香,尤其是荷蘭培育的鬱金香。荷蘭鬱金香作為觀賞鬱金香的代表,通過長期人工雜交和栽培技術培育而成,以色彩鮮豔、形態多樣而聞名。荷蘭是世界著名的鬱金香生產國,其鬱金香品種繁多,包括單瓣、重瓣、杯型、星型等多種類型,且花色涵蓋紅、粉、黃、白、紫等,廣泛用於園藝景觀設計和家庭種植。
與普通鬱金香的不同
1.大小不同
普通鬱金香經過長期人工培育,植株高大挺拔,花朵飽滿碩大。而新疆鬱金香在體型上要“小巧”許多。它花朵單朵頂生,花被片長1-2釐米(較少2.5釐米),寬4-10毫米,相比園藝鬱金香,顯得精緻小巧。
2.花色不同
在花色方面,普通鬱金香色彩雖然豐富,但每片花瓣顏色相對統一,給人一種規整、精緻的美感。
新疆鬱金香的外輪花被片有紅綠色的彩暈,裡邊一輪呈明亮的黃色,兩種顏色在同一朵花上相互交錯,野性又充滿自然之美。
3.鱗莖不同
二者在鱗莖上也有明顯差異。普通鬱金香的鱗莖多為扁圓錐形,外面包裹著一層質地較硬的褐色膜質外皮。新疆鬱金香的鱗莖呈卵球形,鱗莖皮為紙質,上端抱莖,內面有較密的伏毛。
4.葉片不同
普通鬱金香的葉片通常為3-5表,呈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寬大,表面光滑且有白粉。
新疆鬱金香的葉片數量較少,通常為3表,形狀為狹卵狀長圓形至線形,葉片密生且緊靠,有時頂部下彎或捲曲,邊緣呈皺波狀,並覆蓋有細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