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溫州日報
本報訊 (記者 張琳 通訊員 周洛嫣) 近日,在蒼南縣大漁鎮筆筒樹原生境保護區內,一株株新生的筆筒樹幼苗莖稈挺拔、葉片舒展。記者瞭解到,筆筒樹是起源於3.6億年前恐龍時代的珍稀物種,經過當地系統性保護,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作為中生代侏羅紀時期恐龍的主要食物之一,筆筒樹被譽為“活化石”。在第四紀冰川期之後,它僅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國家部分地區有少量植株殘存,並已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2015年,蒼南縣大漁鎮首次發現筆筒樹野生植株,這一發現填補了該物種在中國大陸北緣分佈的空白。
目前,這棵6米高母株已自然死亡。面對野外母株自然繁殖受限的挑戰,蒼南縣聯合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啟動專項保護行動。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胡青荻博士說:“我們將孢子採集回來,進行人工繁育。在攻克了人工繁育技術難題后,構建了筆筒樹孢子繁育體系,實現從孢子到幼苗的精準培育,目前已經繁育筆筒樹種苗2500多庫存。”
在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雄溪科研創新基地,苗棚內培育的筆筒樹幼苗長勢良好,這些幼苗長大後將再度回歸野外。該研究所副所長鄭堅介紹,近年來,已有近200株筆筒樹在蒼南多個點位成功回歸野外,且生長狀況良好。
記者獲悉,當前筆筒樹保護成果正轉化為多重效益,其獨特的樹蕨基因不僅為科研、藥用等領域帶來巨大價值,還使筆筒樹成為蒼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誌性物種。未來,蒼南計劃新增繁育幼苗5000株,並籌建浙南首個筆筒樹專屬保護區,探索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