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只是“維持生命體征餐”嗎?
更新于:2025-03-26 06:17:59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當中國人烹飪、享用、談論或寫作美食的時候,心裡會生出什麼樣的感慨?

    兩千多年前,《論語》有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這句話道出了中國人對待飲食的基本態度,不僅僅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我們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追求食材的新鮮、烹飪技藝的精湛,這是一種生活藝術和文化的體現。

    在西方,飲食會被看作是世俗的,人每天都要吃,這是“維持生命體征餐”。在中國人看來,飲食是對生命歡樂的領受,也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心靈寄託之物。中國人眷戀一茶一飯的光輝,既然生活,就要有滋有味。

    汪曾祺先生寫了60多篇美食隨筆,20余萬字。他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他會去認真考證食物的歷史淵源,比如,經常出現在古詩詞裡面的“國民蔬菜”葵,為何會在北方的餐桌上消失?鹹菜和醬菜在歷史上起源於何時?蘇轼的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裡的蒌蒿,到底是什麼菜?宋朝的皇家御宴都吃些什麼?等等。

    至於為什麼要寫這些關於美食的文字,他說,“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 

    王永芳

一對珍珠鳥
一對珍珠鳥
2025-03-26 03:49:13
教母親學走路
教母親學走路
2025-03-26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