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瀋陽日報
□女 真
2024年12月,那個寒冷的日子,我自蒲河北岸一路向南,穿越瀋陽城,去渾河南岸的一座大學校園裡,繼續尋覓老瀋陽的蛛絲馬跡。
這裡有“八王子寺”。提起八王寺,跟我年齡相仿的瀋陽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大概率是八王寺汽水,當年瀋陽城的名牌飲品,各種果味的八王寺汽水是瀋陽人的美好記憶。幾年前家裡一個在國外生活的親戚回瀋陽探親,我還特意買了八王寺汽水讓她品嘗、回味。八王寺汽水最早可以追溯到“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醬油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由東北官銀號總稽張惠霖、奉天工商會長金恩祺等民族資本家創辦,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我看到一種說法,說八王寺的汽水好喝,是因為用了八王寺門前的井水,井水清冽甘甜,被回盛京祭祖的乾隆皇帝譽為“東北第一甘泉”。八王寺原名大法寺,建於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清朝初年,大法寺破敗,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施捨銀兩重修廟宇,當時的大法寺主持感激其施捨之恩,在寺院左側修了八王祠,民間漸漸改稱大法寺為八王寺。2005年,八王寺殘破不堪的大雄寶殿被拆除,相關部門在原址附近重新修建鋼筋水泥建築的大法寺,原大雄寶殿的舊材料被瀋陽建築大學收集到一起,在新建的渾南校園一角複建,命名為八王書院,讓我這個好奇者還可以一窺八王寺大雄寶殿的大致模樣。八王書院裡現在陳列著建築大學教授精心創作的自隋唐至太平天國期間近600位中國歷代狀元畫像,那些狀元我當然一個都不認識,只知道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會讀書、最會考試的一些人,學而優則仕,這些狀元多數曾經為官,在歷代皇權的威壓下施展過手腳。把他們的畫像陳列在這裡,至少對校園裡的學子應該是一種激勵吧。
這裡有“十王府”。瀋陽老城曾有清朝初年建造的十一座王府,幾百年歲月流逝,那些王府絕大多數已經看不見深院高牆,只在《盛京城闕圖》上還可以找到當年多個王府的位置,在今天的瀋陽地圖上還可以見到若干跟王府有關的街道名稱。豫親王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鑲白旗的旗主,在努爾哈赤諸子中王位列序第十,民間稱他十王爺,他的王府稱為十王府。進入我眼簾的“十王府”是古樸的具有滿族特色的四合院建築,整體建築材料來自已經拆遷的建築大學老校區。四合院青磚灰瓦,原色木質窗櫺,木頭大門上掛有藍底白字的老門牌,“九門路 十王府後巷 18-1”,我猜這應該是十王府在瀋陽城裡曾經的位置標識。在新建築林立的校園裡,一座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老院子與整體環境並不違和,這裡是建築相關專業學生回憶中國古代建築傳統的好地方。隆冬季節,十王府的大門緊閉,門前只有我一個慕名參觀者。我環繞四合院,以藍天為背景,盡量避開周圍的現代建築,拍下老房子的空鏡頭。
這裏還有“盛京施醫院”。盛京施醫院始建於1883年,由蘇格蘭教會傳教士司督閣創建,最早的院址是小河沿地區的幾間破舊民房,因地處盛京,免收病患全部費用,故稱“盛京施醫院”。盛京施醫院是西醫進入東北的第一個落腳點,開創東北西醫診療先河。司督閣在瀋陽工作40年,1923年退休回英國。盛京施醫院後來曾更名奉天醫科大學、遼寧醫科大學、遼寧醫學院等,實行中英文雙語教學,培養了大批醫學英才;1949年後併入中國醫科大學,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03年,適逢盛京施醫院建院120周年,復更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下設3個院區,如今是東北地區著名的醫療機構之一。盛京施醫院幾經損毀又重建,現存的盛京施醫院老樓建於1910年前後,是具有濃郁民國風格的磚石建築,位於遼寧省腫瘤醫院院內。2010年,瀋陽建築大學在新校區整體複建了這幢老建築,用途是校醫院。灰樓磚,綠窗櫺,造型典雅大方的“盛京施醫院”雖偏居校園角落,相信來這裡看病取藥的師生都能記得這座灰樓的不凡來歷。
“保護歷史建築,建築學府應當成為社會的典範”。3座能讓我想起瀋陽歷史的建築在校園的一角悄然為鄰,走在這些寂靜的老房子周圍,我想到一位當年校園建設者的上述話語。在這座校園裡,與老瀋陽有關的元素還有很多,比如東北大馬路、青年大街改造過程中替換下來的路邊石;比如渾南大道修建過程中留下的老樹根;比如瀋陽重型機器廠金工車間拆遷下來的鋼樑;比如校園裡的“五裡河記憶”景觀:這裡有五里河體育場的鋼樑和足球場門柱,飄揚的6面國旗,代表著當年湧入體育場的6萬名觀眾,從拆遷的五里河體育場運來的11個座椅高低錯落擺放,組成一支凝固的“足球隊”,讓目睹者瞬間憶起五里河體育場當年的山呼海嘯,那屬於中國足球的光榮時刻……在與圖書館相鄰的建築博物館里,自《盛京城闕圖》開始的不同時期的瀋陽老地圖,珍貴的不同時期的瀋陽城市建設對照圖片,都讓我回想起這座城市的紛紛往事,讓我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這裡甚至有稻田地。瀋陽歷史上,渾河南岸曾有大片稻田,建築大學建新校區時,有意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稻田地。春種秋收,稻花飄香,人類的建築應該與自然和諧,學習設計、建造人類房屋的莘莘學子,當他們有機會設計建築方案、起高樓、建大廈,校園裡隱隱的稻香會不會給他們的心底抹上珍惜自然的底色?我們的時代不缺高樓大廈,農耕田地漸漸後退,但我們不應該忘記田地是人類之本,畢竟我們和子孫後代都要吃飯。
校園半日游,穿越600年。這是我第二次遊覽這座校園。第一次是來看嶄新的建築,這一次是專門來看老房子。舊與新,各有理由,各有韻味,代表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乃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