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厚葬厚祭到歸於自然,綠色殯葬漸入人心
濟南積極推廣生態葬、文明祭掃,線上雲祭掃平台訪問量突破三百萬人次
與鮮花相伴,在大海長眠,和土地相融。近年來,濟南積極推廣生態葬、文明祭掃等綠色殯葬形式,取得顯著成效。從惠民殯葬到全民禮葬,從懼怕死亡到禮讚生命,濟南不斷探索殯葬這件“人生大事”,讓“身後事”變為百姓安心事。
文/片 史安琪 濟南報導
骨灰容器可降解
讓生命真正融入自然
梨花風起,又至清明。濟南市玉函山安息園內,不時有市民抱著鮮花前來祭奠。微風吹拂著海棠,花瓣隨風飄落在追思苑花壇葬區的春泥上。市民劉玉(化名)和家人走到葬區旁,將一捧菊花緩緩放下。靜立片刻,他們一字排開站好,深深地鞠了三躬。
“我老伴兒葬在這裡,他生前說想選擇生態葬,希望去世后與自然融為一體。”劉玉介紹,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開始家人並不支援,但老人在世時經常給家人普及相關知識,家人們也就漸漸接受了這一方式。
劉玉回憶,當時安息園舉行了儀式。“現場有禮儀人員引導。根據引導,我們將逝者骨灰交給禮儀人員將其安放落地。”隨後,劉玉等家屬親手為親人的骨灰覆土,撒上花瓣,獻上鮮花,並行三鞠躬禮。
花壇葬是把骨灰放在一個可降解的骨灰袋裡,然後埋入花壇里,裡面可以種一些花草,半年左右時間,骨灰容器會自然降解,骨灰與土壤融為一體,回歸自然。
十年間已安葬上千位逝者
綠色殯葬給予補貼
綠色殯葬的核心理念是環保、生態和節約土地,如今接受生態葬的市民越來越多。據瞭解,生態葬除了花壇葬外,濟南玉函山安息園還有海葬、草坪葬、樹葬及壁葬。
草坪葬是一種綠色、環保、自然的安葬方式,將骨灰埋葬在精心護理的草坪下,滿足逝者回歸自然的願望,實現土地迴圈利用。對於大眾比較熟知的海葬,則比較看重地理位置。目前省內青島、日照有可舉行海葬的海域,家屬將可降解骨灰壇放入海中,骨灰壇隨著海浪飄蕩,將哀思寄託給大海。而樹葬以生命之樹寄託哀思;壁葬則通過立體安放節約土地資源。
相比於傳統墓葬,在價格方面,生態葬也具有明顯優勢。據瞭解,濟南對濟南市戶籍和有濟南市居住證的亡故居民選擇生態葬的進行獎補,對於骨灰撒散或者將骨灰全部撒入海、河等,獎補4000元;對於骨灰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入土,土地可重複使用,不保留標誌的,獎補3000元。
“現在移風易俗宣傳廣泛,我們還推出‘鮮花換火紙’‘垃圾換禮品’等活動。”濟南市殯儀館公墓管理部主任孫建軍表示,園區定期開展政策宣傳、衛生清理、火情巡查等志願服務活動。志願者維護現場祭掃秩序,引導市民群眾文明、綠色、安全祭掃。
從懼怕死亡到禮讚生命,從土地消耗到生態迴圈。孫建軍認為,最好的紀念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讓每個生命都能在自然迴圈中綻放永恆的光采。他介紹,2015年該園實行生態葬,截至2024年年底,已經安葬了1440位逝者。
數字化轉型成祭掃亮點
不少家庭雲端寄哀思
2025年清明節期間,濟南市迎來祭掃高峰,殯葬服務創新舉措成效顯著。據濟南市民政局數據顯示,3月31日至4月5日,全市各殯葬服務機構共接待現場祭掃群眾約50萬人次。值得注意的是,綠色低碳祭掃佔比達66%。
“我們觀察到三個顯著變化,群眾錯峰祭掃意識增強、鮮花替代紙錢成為主流、數位化服務使用率攀升。”孫建軍介紹。
此外,在濟南市殯儀館骨灰寄存處,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祭掃場景令人動容。在骨灰寄存處門口設置的留言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承載著跨越生死的思念:“媽媽,我一切都好,請您放心”“我想你了”……
濟南市殯儀館骨灰管理部部長高玉珊介紹,該館創新推出“雙軌追思”服務,線下留言牆與線上雲祭掃平臺形成互補,既保留筆墨的溫度,又突破時空的限制。
數字化轉型是清明祭掃的突出亮點。“濟南祭掃網”平臺數據顯示,自上線以來累計訪問量突破303萬人次,創建虛擬祭奠廳8萬個,雲端留言26萬條。市民劉女士通過平台創建的“虛擬祭奠廳”,讓散居海內外的親友實現“雲端團聚”。“這種新形式既環保,又溫馨,特別適合我們這樣的家庭。”劉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