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湛江日報
4月3日,“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稱,近日,湛江紅樹林保護區2024—2025年最新鳥類調查數據公佈,鳥類多樣性及種群規模持續提升。
過去一年,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累計觀測鳥類個體達178672只次,共記錄到鳥類16目45科171種。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廣東境內首次發現新紀錄鳥類——線尾燕。這份亮眼的鳥類數據“年度成績單”,不僅是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更是“紅樹林之城”湛江在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交出的優異“生態答卷”。
鳥類,作為紅樹林濕地生態環境的關鍵指示物種,對環境變化感知敏銳。它們的分佈變化,如同生態環境變化的“風向標”,精準反映著生態系統的健康情況。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岸衛士”之美譽,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產能力極高的海洋生態系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面積廣闊,為眾多鳥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之所。其豐富的底棲動物和海洋魚類,更是候鳥們的充足食物來源。近年來,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鳥類數量從2007年的196種穩步增加至如今的316種,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頻繁現身,甚至成為“常客”,這些都生動反映出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持續改善,對鳥類生存繁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
湛江始終牢記囑託,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紅樹林保護與發展工作。從提出擦亮“紅樹林之城”特色品牌,到加快建設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生態湛江;從制定《湛江市紅樹林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21—2025)》等政策檔,到嚴格落實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利用工作;從推進退塘還林、灘涂造林等生態修復專案,到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提升紅樹林生態修復與保護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水準;從開發紅樹林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到探索藍碳開發交易、種養耦合等綠色產業模式,湛江正逐步將紅樹林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展望未來,湛江應繼續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加大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力度,確保按時保質完成紅樹林種植任務,加快建設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強化科技支撐,組建高端智庫,建立生態大數據平臺,為紅樹林保護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援。推動紅樹林開發利用向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打造具有湛江特色的紅樹林生態旅遊經濟帶,在藍碳開發交易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拿出點“綠”成“金”的“湛江方案”。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弘揚“紅樹林精神”,提高公眾參與度,凝聚全社會共同保護紅樹林的強大合力。
當紅樹林在海風浪潮中搖曳生姿,當萬千鳥兒在紅樹林間翩躚飛舞,生態湛江是如此令人著迷。這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這座城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成果。從這份鳥類數據出發,生態湛江建設之路必將越走越寬,也越走越遠。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湛江的這片“國寶”紅樹林將成為全球生態保護的典範,續寫生態與發展的壯麗史詩,帶動更多地區踏上綠色崛起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