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變“唐僧肉”?消費者如何避坑維權→
更新于:2025-04-06 02:21:54

  國補正火熱,不少平臺或商家通過下調價格、疊加優惠等方式,讓消費者擁有更豐富更實惠的選擇。但也有部分商家盯上國補這塊“唐僧肉”,存在套取補貼等不當行為,損害消費者權益,導致國補在實際消費中打折扣,甚至淪為“空補”。

  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比上年全年加快0.5個百分點。以手機為例,前兩個月6000元以下手機市場銷量約3300萬台,銷售額約860億元,周均銷量、銷售額分別較補貼前一周增長19%、29%。

  消費者在辦理政府家電以舊換新補貼的申領手續。徐昱攝(新華社)

  對於真金白銀的國補,網上有消費者吐槽:實惠並沒有全部落實到消費者手中,而是進了商家口袋。“先漲價後掉價,比以前還貴”“向店家要個發票,人家還理直氣壯的,讓我掏稅才給開”……

  部分商家的營銷行為有待規範。從中國消費者協會對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看,集中表現為“三大痛點”:商家漲價“套取”補貼,質疑補貼被截留;使用國補后不給保價,要求補差價反遭商家拒絕;因商家未按承諾發貨,或強制取消訂單,導致國補資格喪失。凡此種種,導致終端消費者沒有真正享受到國家補貼,反而是平臺和商家從中獲利。

  消費者在選購電器。王全超攝(新華社)

  國補政策是提振消費的重要舉措,須“補”在實處,“貼”在消費者心坎上。

  嚴格監管執法。目前,各地分領域實施細則正陸續印發,應抓好後續落地實施,提升市場監管效能,以穿透式監管貫通“最初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在規則方面,補貼政策細則應明明白白、簡捷易懂易操作,細化國補商品的價格計算規則,防止個別商家虛高定價或通過漲價等方式套補。在監管方面,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監測,抓在日常、嚴在平時,尤其是商品補貼前後的價格波動,發現異常漲價行為,及時出手,不留死角;針對個別商家虛假交易、重複申領、一機多賣等違規行為,探索運用資訊化手段,實時監測攔截。

  形成合力共治。除相關部門外,平臺和商家應建立完善售後保障機制,明確國補價保政策,建立補貼名額恢復機制。各方合力守護消費,重點治理消費者反映強烈的市場頑疾,保障消費者放心消費、明白消費。消費者也要冷靜消費,通過官方管道下單,不輕信所謂“內部管道”或“特殊優惠”,警惕畫大餅式行銷套路。

  完善維權機制。暢通維權管道,既要“零距離”,也要“高效率”,能在線上調解就不在線下面商,讓數據多跑路、消費者少跑腿;促進調解、訴訟、執法有效銜接,健全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以制度效能提升消費者維權獲得感。

  經濟日報(作者李萬祥),原標題《防止國補變“空補”》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