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鄭州晚報
與樹同棲 與花共舞 與海長眠
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在蒼松翠柏間、在重茵疊翠處……清明將至,眾人紛紛踏上返鄉祭掃之路,但思念從不局限於碑前,隨著綠色環保理念的普及,生態安葬逐漸被更多家庭接受。花葬、樹葬、壁葬等多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引導群眾用更開放的心態看待身後事,讓生命之美在綠水青山間延續。
自2007年伊始,鄭州始終秉持“節地環保、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據最新統計,我市已累計為1929個家庭的2744位逝者提供免費節地生態安葬服務。
打破舊俗 身後事更多元
2024年,家住鄭東新區的成女士在為母親辦理身後事時,社區工作人員告訴她,如果選擇生態葬,不僅流程簡潔,還可申請1000元的文明殯葬獎勵。
成女士說,自己的母親對待生死十分豁達,生前就向父親和她表達了“喪事一切從簡”的想法。最終,母親向海而眠,回歸自然。喪宴也不邀人吹拉彈唱,不焚燒被褥、衣物以及紙質殯葬用品,簡單樸素,只邀請了近親屬參加。母親的後事,成女士辦得莊重簡潔。
由於父親走得突然,高先生和家人從未想過給父母準備墓地。因此,父親去世的一年間,他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墓地安葬父親。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次生態葬宣傳活動中,高先生了解了生態葬這一殯葬新形勢,與家人商議後,決定將父親進行花葬。
“我的父親生前是個花匠,曾經跟我們說過,想在百年之後回歸大自然,而花葬這樣的生態安葬方式既可以滿足父親的遺願,又節地環保。”認養一片綠地,選用可降解骨灰壇,深埋於樹下,讓生命回歸大地,融入草木,寓意生命的轉化與延續。如今,高先生父親長眠之地已長出新綠,高先生認定,這就是父親在向他們告別。
“今年春節後,諮詢生態葬的人不少。”鄭州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這些年的宣傳,這種方式逐漸被逝者家屬瞭解,有一些會主動前來諮詢,“基本上兩種人群傾向選擇生態葬。第一種是子女年紀比較大,長輩的骨灰一直存在傳統的墓地裡,擔心未來長輩的骨灰得不到妥善管理,所以就選擇從墓地裡將骨灰取出來,進行可降解的樹葬,達到回歸自然的狀態。既減輕了下一輩的負擔,又能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入土為安’的心理訴求。另一種是年紀稍年輕的銀髮青年,他們往往能夠接受新鮮事物,自己選擇陸地生態葬的方式。”
中國人信奉入土為安、隆喪厚葬。在採訪中,記者也瞭解到,如今,在農村,這種觀念依舊存在且根深蒂固,傳統的土葬依然是主流的安葬方式。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部分農村殯葬程序依舊繁瑣,這項開支在某些農民收入中的比重依舊很大,有的家庭辦一個喪禮花費高達數萬元。一些村民表示可以接受,因為這是地方文化,是自願選擇,一些則表示難以承受。
致敬生命 賦予逝者“新生”的象徵意義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到:“著力加強城鎮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殯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樹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樣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原則上新建城鎮公益性公墓的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100%。”
“所謂‘節地’,是指生態葬佔地非常少,比如一片花壇就能安葬2000至3000位逝者,草坪葬的佔地面積僅有0.1至0.2平方米。”鄭州市殯葬事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環保,則是生態葬的另一大優勢。“相比土地利用率低的傳統墓葬方式,海葬不保留骨灰,不佔用土地;自然葬骨灰裝在可降解骨灰壇,半年左右即可完成自然降解;樹葬、草坪葬等保留骨灰的節地生態葬法也比墓穴更能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河南福壽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當老齡化社會遇到土地資源緊缺,“墓地比房價貴”“白色暴利”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相比於傳統墓葬,在價格方面,生態葬也具有明顯優勢,這也是多數人選擇生態葬的原因。相關民俗學家表示:“我國民俗中,操辦喪事的成本很高。相比傳統產品,生態葬的價格僅為傳統殯葬價格的30%至40%。”
此外,以生命致敬生命,以溫暖療癒哀傷,注重生命禮儀,將是綠色殯葬的終極目標。
“以樹木生長、鮮花綻放或海洋流動為紀念載體,賦予逝者‘新生’的象徵意義,為親屬提供情感寄託。通過自然回歸的方式,傳遞‘生命有限,但精神與自然共存’的哲學,幫助人們更能看重‘生’的價值,更平和地面對死亡。”遺容整理師小韓說道。
移風易俗 要尊重個人意願和傳統
為推動殯葬改革,推進節地生態安葬,自2007年伊始,我市始終秉持“節地環保、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2020年,鄭州市民政局、鄭州市財政局聯合出臺了《關於落實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機制的通知》,符合條件的家庭每具骨灰獲1000元補貼,切實提高了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參與率。據統計,已累計為1929個家庭的2744位逝者提供免費節地生態安葬服務。
“2025年,我們計劃開展10場‘節地生態葬進社區’宣傳活動,結合互動體驗提升認知;完善獎補政策:探索將補貼範圍擴大,標準提升,打造更多節地生態葬形式,同時簡化獎補申領流程;強化技術賦能,開發殯葬服務小程式,集成預約、補貼申請及線上紀念功能。”鄭州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但也有專家認為,雖然移風易俗推行綠色殯葬符合當今文明社會的發展需求,但也要充分考慮老百姓的個人意願和傳統習俗。
“殯葬文化承載著人們對逝者的深切懷念與美好祝願,同時也折射出人們對生死哲理的獨到見解。由於各地區對死亡的理解各有差異,因此形成了多樣化的殯葬方式。不同的殯葬形式各自綻放著獨特的魅力與光芒,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宗教對逝者的尊重以及對生命終結的深刻思考。無論選擇哪種殯葬形式,都是生者對逝者愛的表達與延續,都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與敬畏,讓我們在面對生死離別時,能夠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尊重每一種選擇,銘記每一段生命的歷程。”專家說道。
古人雲:“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於前。”對此,瑞陽養老(中原)寶萊銀齡之家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逝去的生命,不會由於葬禮的隆重與熱鬧而‘死而無憾’。在老人在世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勤孝敬、厚贍養,讓他們走得平靜、走得安詳,這比死後耗費大筆費用辦喪事要有意義得多。”
記者 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