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大豐麋鹿北遷天津七里海
—— 58頭麋鹿開啟千年生態溯源之旅
野生麋鹿在鹽城大豐麋鹿保護區北側享受陽光。 周古凱 任嶸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本報訊 (記者 張文婧) 3月20日一早,天津七里海麋鹿保護基地工作人員張興浩早早來到值班室,通過不停切換監控畫面,認真觀測著200畝緩衝區內各個角落裡的麋鹿群。這幾天,七裡海麋鹿保護基地每個人的心情既緊張又激動。為了剛剛到來的58頭麋鹿,飼養員和獸醫都是24小時待命。
3月18日,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向天津七里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輸58頭麋鹿,這也是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首批外輸麋鹿。3月19日上午9點15分,經過900公里的長途運輸,58頭麋鹿順利抵達天津七里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當工作人員打開車門時,麋鹿們還有些“害羞”,工作人員一邊讓周圍人群散開,一邊引導麋鹿下車。一頭麋鹿率先探出頭來,它的耳朵高高豎起,警惕地張望四周,鼻孔微微顫動,嗅著空氣中陌生又新鮮的氣息,這是它們在對新家進行“初次偵查”。在確認周圍沒有危險後,它小心翼翼地邁出了第一步,落地后立刻朝著一條小水渠奔跑,一頭頭麋鹿緊隨其後,衝向了更開闊的區域。
58頭麋鹿中,包含8頭公鹿、50頭母鹿。鹽城市麋鹿研究所所長解生彬介紹:“此次北遷的麋鹿,主要選擇青年和中年麋鹿,這階段的麋鹿定力比較強、年齡結構好,可以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同時,為了便於後續跟蹤觀察,還挑選了其中5頭安裝GPS項圈。”
得知大部分母鹿已有身孕,天津七里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任田秀靜十分興奮:“我們七里海的蘆葦蕩,是母鹿天然的產房,小鹿一出生,正好趕上草長嫩芽,可以說是‘吃喝不愁’。這58頭麋鹿的到來,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生命火種’,到今年麋鹿產仔期結束,保護區麋鹿數量有望突破百頭。”
據考古證明,早在3000年前,天津七里海就曾是麋鹿的棲息地。“這場縱貫黃海與渤海的麋鹿遷徙行動,不僅豐富了七里海濕地內麋鹿種群的基因庫,提高了麋鹿種群繁育品質,對於建立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結構,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也具有重要意義。”解生彬解釋道,麋鹿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活體工程師”,在濕地植被調控、地形重塑、土壤改良、能量樞紐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自1986年以來,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計劃地開展麋鹿遷地保護實驗,大豐麋鹿的足跡已遍布內蒙古、青海、湖南、福建、江西、上海、北京等地,累計輸出麋鹿400多頭。相關人員表示,隨著麋鹿種群復壯,大豐麋鹿保護區麋鹿數量已達到飽和,而麋鹿外輸是“種群復壯、遷地建群、野化放歸”麋鹿保護“三步走”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希望未來和更多保護區一道,為麋鹿種群找到適合的大規模遷徙地,攜手答好濕地生態保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