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疼痛的根源在臟腑,再嚴重的關節問題也怕這幾招,幫你調理
更新于:2025-04-03 16:23:34

關節疼痛似乎是現代生活中最常見的困擾之一,尤其是年紀大了的人群,幾乎沒有一個人能躲過它的“光臨”。

有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感到關節不適,常常是一些小的疼痛一開始沒有在意,結果卻發展成了長期的病痛。

而有的人則是到了中老年,開始出現了關節的老化問題,膝蓋、肩膀、脖子,似乎哪兒都有點痛,這些問題往往被歸結為“老化”,然後開始依賴藥物或者治療設備來緩解。

但關節疼痛的根源真的是關節本身的問題嗎?其實大部分的關節疼痛並非來自關節,而是源自臟腑。是的,你沒有看錯,關節疼痛背後的真正“罪魁禍首”其實可能是臟腑功能的失衡。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話有點怪,臟腑和關節怎麼扯上關係了呢?問題就在於,現代醫學和傳統中醫都有一個共識——人體的臟腑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

關節不適,可能並不是單純的關節問題,而是內臟器官在反應身體的整體不平衡。

就像有人說過,“胃不好,膝蓋先疼”,聽上去可能有些荒誕,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是胃氣不暢、肝膽失調,甚至是腎虛等問題導致了關節的不適。

所有的癥狀,都不僅僅是局部問題,而是整個身體系統的信號。

簡單來說,臟腑出了問題,關節就可能“替你背鍋”。很多時候,胃腸功能差、氣血不足,導致的營養供應不足或者內臟“毒素”過多,就會反射到關節上,最終引發疼痛和不適。

比如肝臟不好,肝氣鬱結,容易導致血液迴圈不暢,繼而影響到關節,導致關節疼痛。

再比如,腎虛的人,腎精不足,也很容易讓關節出現不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年人會在冬天尤其是寒冷的季節中感到關節酸痛的原因。

那怎麼辦呢?聽起來關節疼痛的根源竟然是臟腑的問題,好像治療關節疼痛變得複雜了不少。事實上,想要緩解甚至是治癒這些疼痛,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精力放在關節本身上。

真正的治療方法,要從內調理入手,幫助恢復臟腑的功能平衡,進而緩解關節的疼痛。更關鍵的是,臟腑調理的好,關節的“反應”改善自然協會,甚至恢復到不疼痛的狀態。

那麼,具體應該如何調理臟腑呢?也許你已經在想著吃什麼葯、做什麼理療了。但其實,內調理的方式往往比外部的干預更加持久和有效。

這裡有幾招,能夠幫助調整臟腑,緩解關節問題,且簡單易行,值得一試。

第一招,補充足夠的水分。水,是所有新陳代謝的基礎。缺水不僅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關節也會因缺乏潤滑液而產生疼痛,尤其是膝蓋等關節的軟骨。

很多人習慣性地喝水很少,甚至渴了才喝,這樣不僅會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還會讓關節“乾涸”。適量的水分攝入,不僅能保證臟腑的代謝順暢,也能滋潤關節,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每天至少要保持飲水的量在2000毫升以上,尤其是早晨起來空腹時,要喝一杯溫水來啟動身體的代謝。

第二招,調整飲食,尤其要重視肝臟的保養。肝臟的健康,直接影響到關節的靈活度。

像一些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對肝臟來說是“負擔”,常常會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血液迴圈,使得關節供血不足,產生酸痛。

反之,像新鮮的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草莓、蔬菜),它們有助於肝臟解毒,保持血液暢通,減少關節的不適感。

而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類、雞胸肉等,可以説明提高關節的營養供給,緩解關節疼痛。

第三招,按摩和推拿,促進氣血迴圈。說到這個,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起“膝蓋疼,拿熱毛巾敷敷”這種簡單的方式。雖然這個方法暫時有點緩解作用,但長期來看,改善氣血迴圈才是治本的辦法。

尤其是對於那些長時間坐辦公室或者久站的人,關節周圍的氣血容易淤滯,血液迴圈不暢。通過簡單的自我按摩,比如用手掌輕揉膝蓋、肩膀、肘部等部位,可以促進氣血流通,減少疼痛感。

再配合一些中藥的貼敷或者草藥泡腳,效果會更佳。

第四招,鍛煉身體,增強身體素質。鍛煉是提高整體健康水平的關鍵。很多人一到關節不舒服,就放棄運動,覺得運動會加重關節的負擔。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關節的靈活度,改善關節周圍的血液流動,幫助營養物質更好地供給到關節和臟腑。

尤其是游泳、瑜伽、太極等低衝擊運動,既能增強全身的柔韌性,又不會給關節帶來過大的壓力。

第五招,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是修復身體的“黃金時間”,尤其是對臟腑的調理至關重要。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恢復肝臟的解毒功能,説明消化系統更好地運作。

晚上11點到淩晨2點是肝臟最活躍的時間段,這時如果能保持安穩的睡眠,肝臟就能得到更好的修復,進而改善氣血的流通,減輕關節的負擔。

有了這幾招,關節的疼痛不再是難以應對的難題。通過從內調理身體,改善臟腑的功能平衡,關節的疼痛會得到緩解,甚至達到長期不再復發的效果。

和大家分享這些調理方法時,最想提醒大家的是,關節問題從來不是局部的問題,它的根源往往是臟腑的失調。只有從內調理,才能真正治本。

那麼,問題來了,臟腑調理的效果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顯現呢?有沒有快速見效的方法呢??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資料參考

[1]高璐佼,牛婷立,蘆煜,等.氣虛、血虛證的循經臟腑調理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9,34(06):2653-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