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事故陷入羅生門困局
更新于:2025-04-03 11:44:36

2025年4月初,中國智能駕駛技術領域被兩起事件推向輿論的深淵。一邊是真實事故中血淋淋生命代價,另一邊則是真假難辨的謠言在公眾認知中掀起滔天巨浪。當技術尚未跨越安全鴻溝,輿論場已提前陷入真相與謊言的混沌漩渦,這場“羅生門”不僅撕開了智能駕駛行業的遮羞布,更暴露出人性在利益與倫理間的搖擺與撕裂。

真相與謠言交織的“羅生門”  

一切始於3月29日的深夜。在德上高速公路安徽銅陵段的一處施工改道區域,夜色籠罩下,一輛開啟NOA智慧導航輔助駕駛功能的小米SU7正以116公里的時速疾馳。就在這個本該由智慧系統保駕護航的時刻,車輛卻徑直撞向了隔離帶的水泥樁基。劇烈的撞擊引發瞬間爆燃,衝天的火光中,三位年輕乘客被困車內,最終在迅速蔓延的火勢中不幸遇難。

隨著事故細節的逐步披露,互聯網上掀起了洶湧的輿論浪潮。公眾的質疑聲此起彼伏:有人追問車輛安全設計缺陷——“為何碰撞後會發生如此劇烈的爆燃?”“車門是否因變形而無法開啟,導致救援希望破滅?”;也有人將矛頭指向駕駛員的操作。但最核心的質疑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被寄予厚望的智慧駕駛系統,為何在關鍵時刻未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面對持續發酵的輿情,小米官方在事件曝光後分兩次作出了正式回應。根據官方公佈的行車數據,系統在碰撞發生前2秒確實發出了減速預警,駕駛員在1秒後接管了方向盤控制權。然而,轉向與制動操作僅持續了短短1秒,車輛就發生了致命撞擊。

這些數據一經公佈,立即在輿論場引發了涇渭分明的兩種聲音。一方是對“2秒生死視窗”的強烈質疑——根據人類生理學研究,普通人面對突發狀況平均需要1.5秒的感知時間、1秒的決策時間以及0.5秒的動作執行時間。而在這場事故中,留給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甚至不足以完成一次完整的應急反應流程。

另一方則為車企辯護的聲音同樣響亮:“施工區域的警示錐桶擺放得如此明顯,駕駛員為何不及時介入?”“限速60公里的路段開到116公里,這種嚴重超速行為,任何車輛都難以保證安全”,更有觀點提出頗具諷刺意味的假設:“如果完全信任自動駕駛系統不作干預,或許反而能逃過一劫。”

就在事故責任尚未釐清之際,關於小米汽車是否如聲明所說"已聯繫事故受難家屬"的爭議又在網路上掀起新的波瀾。正當公眾聚焦於這場悲劇的真相時,另一出荒誕的輿論鬧劇已在廣深沿江高速上演。

圖片來源:鴻蒙智行發言人

4月1日晚間開始,一份標註為"享界S9高速跟蹤3人死亡"的聲明在各大社交平台瘋狂傳播。這份偽造聲明不僅配有精心編造的行車記錄儀數據,甚至還附有經過剪輯的事故路段視頻,細節之逼真令人咋舌。鴻蒙智行發言人不得不在4月2日午間緊急闢謠,表示經與相關路段警方核實,該時段並無任何事故記錄,並已就造謠行為報警處理。

值得玩味的是,這則謠言的傳播高峰恰好與小米事故的輿情發酵期高度重合。更巧合的是,謠言中同樣出現了“2秒反應時間”和“3人遇難”的關鍵要素。部分敏銳的網友將這種現象解讀為“圍華救米”的輿論戰術——通過虛構競爭對手的事故來轉移公眾視線。雖然缺乏確鑿證據,但這起鬧劇無疑揭示了智能駕駛行業競爭中的陰暗面:當技術角逐進入白熱化階段,惡意中傷與輿論操控正在成為某些參與者手中的灰色武器。

智慧輔助駕駛的“能力邊界”

兩起事件如同照妖鏡,映照出智能駕駛輿論場的重重割裂。其中備受消費者質疑的便是技術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智駕為何沒能識別施工區域提示區的錐桶?”這個問題,是事故發酵期無數網友最為關心的重點。畢竟在小米SU7發佈會上,碩大的電子屏上赫然寫著“全系標配智慧輔助駕駛”“高速NOA上市即交付”,尤其是在高速領航(NOA)所具備的功能之一便是“施工避讓”。這種前期宣傳與現實表現的落差,自然引發了消費者的強烈質疑。

圖片來源:小米SU7上市發佈會直播截圖

面對輿論壓力,小米汽車官方在4月1日夜間的最新聲明中做出了回應: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礙」后已啟動減速。約1秒后,駕駛員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圖片來源:小米汽車

然而細心的觀察者發現,隨後的技術說明與發佈會宣傳的“施工避讓”功能似乎存在一定出入。根據官方解釋,小米SU7 標準版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FCW)和緊急制動(AEB)兩個子功能,作用對像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標,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間。這個功能和行業同配置的AEB功能類似,目前不回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查閱小米SU7的產品資料可以發現,小米汽車智駕系統分為Xiaomi Pilot Pro和Xiaomi Pilot Max兩版智能駕駛系統。事故車輛搭載便是Xiaomi Pilot Pro系統,該系統並未配備雷射雷達這一關鍵硬體。這一事實曝光后,在相關事故討論中開始出現“沒有雷射雷達的標準版算不上真正的‘智駕’”等觀點。

對此,一位從事雷射雷達相關技術領域專家向蓋世汽車介紹,純視覺方案在攝像頭“看不見”或“看不清”的情況下存在局限性,如強光照射、夜晚弱光環境、前景物體與背景顏色相同導致無法區分等情況,確實存在障礙物識別不夠及時、到位的問題。這正是業內普遍將雷射雷達視為純視覺方案必備安全冗餘件的重要原因——它能在視覺系統失效時提供關鍵的補充感知能力。

圖片來源:小米汽車APP

可是正如事故車主母親曾反覆提醒“別輕信技術”,卻未能阻止女兒將生命託付給智慧輔助駕駛系統。同時,又有多少消費者清楚地瞭解到,同為小米SU7的不同,以及工作範圍、觸發機制的差距?

這種認知鴻溝帶來的安全隱患早有先例。還記得2021年,網上曾流出一則視頻,一輛2020款理想ONE在高速公路行駛中,主駕副駕均躺平,由輔助駕駛掌控車輛,甚至拍下視頻發到網上炫耀。事後半個月此類新聞不斷,且在同一月內,一位ES8車主因交通事故離世,將“輔助駕駛≠自動駕駛”討論熱度推至頂峰。

彼時,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就曾在朋友圈發文,呼籲媒體和行業機構統一自動駕駛的中文名詞的標準,L2=輔助駕駛;L3=自動輔助駕駛;L4=自動駕駛;L5=無人駕駛。一個多餘的中文字也不要有,避免誇張的宣傳造成使用者使用的誤解。並提出,“在推廣上克制,在技術上投入,對使用者、行業、企業都長期有利。”

雖然業內早已認識到過度依賴未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是事故頻發的根源,但令人憂慮的是,即便在高速NOA已實現全國覆蓋、城市NOA逐步落地的今天,智能駕駛相關事故依然層出不窮。就在此次事件持續發酵的同時,一段小米SU7車主在高速行駛中酣睡的視頻正在各大社交平台瘋狂傳播。

更觸目驚心的是,僅過去48小時內就接連曝出多起智能駕駛事故:蔚來汽車在高速行駛中毫無預警地實線變道引發碰撞;魏牌新藍山無法識別路中山羊直接撞擊後系統自動退出;小米SU7 Ultra在掉頭操作失敗后竟直接在道路中央剎停,更在淩晨空曠街道上走出"畫龍"般的詭異軌跡......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無不暴露出當前智能駕駛技術存在的重大安全隱患。

正因如此,多位行業專家、學者及資深從業者都不約而同地向蓋世汽車表達了同樣的擔憂: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推廣必須更加審慎克制,任何誇大其詞的行銷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數據透明與責任歸屬的“灰色地帶”

這場事故不僅撕裂了三個家庭,更將智能駕駛行業的深層矛盾推向台前:車企掌握數據主導權、責任認定模糊、技術倫理缺失與公眾信任崩塌的困境,正在成為行業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事故發生后,小米迅速公佈了車輛接管前後的精確數據:從系統發出預警到碰撞發生僅2秒,駕駛員在1秒內完成轉向操作但未能避免撞擊。這種“數據透明”看似客觀,卻因完全依賴車企自證而引發質疑——缺少剎車力度曲線與毫秒級時間戳,使得“接管流程是否合理”淪為各執一詞的懸案——數據篩選的主動權在車企手中,第三方機構無法獨立驗證,公眾只能被動接受“車企視角的真相”。  

這種令人不安的現象絕非個案。在特斯拉、蔚來等車企涉及的多起事故中,我們屢屢看到相似的應對模式:以"駕駛員未及時接管"或"系統處於輔助駕駛狀態"等說辭轉移責任焦點車企既是技術開發者,又是數據保管者,這種雙重角色導致事故調查天然傾向於“用戶失職”的結論,而系統演算法缺陷、感測器誤判等潛在問題則被數據洪流掩蓋。

法律體系的跛足前行,讓技術倫理的灰霧愈發濃重。現行法規將L2級事故責任簡單歸咎於駕駛員,卻對“系統預警閾值是否科學”“人機接管臨界點如何界定”等核心問題視若無睹,這一框架在技術高速反覆運算下已顯蒼白。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索維華認為,法律本身具有滯後性,在治理新興領域問題上,更需要以良法善治規範和保障新技術健康發展,確保新技術在合理的制度框架內服務於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在她看來,責任分擔上,駕駛員承擔的責任應越來越小,否則自動駕駛將名不副實。要克服法律滯後性對新興事物的阻礙效應,更要及時修訂有關法律,為新質生產力的成長提供法治保障。

在這場“羅生門”中,企業的應對姿態同樣耐人尋味。小米在聲明中強調“全力配合調查”,卻對車門解鎖機制、電池安全設計等核心質疑避而不談;鴻蒙智行雖快速闢謠,但謠言的傳播速度早已遠超真相。公眾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當技術說明書上的“可能”“建議”變成事故后的“使用者全責”,當企業公關更擅長危機滅火而非技術透明,信任的崩塌便成為必然。  

要解開這個死結,必須從根本上重構數據權力的分配邏輯。建立國家層面的第三方數據存管平臺已刻不容緩,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特性或許能終結長期存在的"數據真實性"之爭。而最關鍵的突破點在於,整個行業能否摒棄"數據自衛"的保守思維,將EDR黑匣子數據轉化為行業公共產品。只有建立起全行業共享的數據池,才能讓每一起事故都成為技術進步的階梯,而非公關博弈的戰場。

智能駕駛技術最初向世人許下的承諾是實現"零事故"的交通願景,但小米SU7事故現場散落的殘骸,卻殘酷地映照出整個行業面臨的集體困境:精密計算的技術邏輯與生命的脆弱本質,在數據的迷霧中發生著劇烈碰撞。如果行業繼續將商業利益置於安全冗餘之上,將法律漏洞轉化為責任盾牌,那麼公眾信任的徹底崩塌終將反噬技術革命本身的正當性。

這場四月輿論風暴更警示世人:比攻克演算法難題更艱難的,是重建一個容得下質疑、經得起推敲、擔得起責任的公共話語場。當鮮活的生命被放在技術進步的天平上衡量時,任何對真相的輕慢、對責任的逃避、對謠言的縱容,都將化作刺向行業未來的利刃,最終傷及技術發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