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人形機器人的領軍企業,波士頓動力的一舉一動無疑時刻都在受到全球目光的關注,而就在近日,波士頓動力創始人Marc Raibert在參加達索系統3DEXPERIENCE World峰會時表示,其人形機器人研究所AI Institute已經購買了宇樹科技的機器人,以測試它的能力。
“我們的實驗室買了宇樹的人形機器人,還買了幾個小型的機器人,它們相對便宜。”Marc Raibert告訴記者,“即便我們是競爭對手,我們也可以買來看看它究竟能做些什麼。”
雖然購買競品研究在行業內並不新鮮,但Marc Raibert的這一番爆料顯然給到了行業內外不小的解讀空間,因為這不僅揭示了中美科技競爭的新動向,更映射出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下的全球產業變局。
為什麼買宇樹機器人?
宇樹科技雖然以春晚扭秧歌被大眾熟知,但他們在機器人領域出名的時間可遠比這個要早。
宇樹科技成立於2016年,憑藉其高性價比的四足機器人迅速打開市場。其明星產品Unitree Go1零售價僅1.6萬美元,別看它的售價還不到波士頓動力Spot機器狗的四分之一,卻實現了80%以上的運動性能。2023年,宇樹發佈全球首款量產化通用人形機器人H1,以9萬美元的定價直接對標近20萬美元的波士頓動力Atlas,並在電機扭矩、運動控制等核心指標上已接近國際頂尖水準。
圖片來源:宇樹科技官網
顯而易見的是,宇樹科技已經對波士頓動力在技術與成本方面形成了強而有力的競爭,所以波士頓動力的戰略意圖,我們可從三個層面解讀:
首先是做技術對標,通過拆解宇樹產品,分析中國企業在電機、感測器集成、運動演算法上的突破路徑。其次是做成本壓力測試,波士頓動力長期受困於高昂的研發成本,而宇樹的低價策略正在改寫行業規則。最後是做生態防禦,面對中國機器人公司加速出海,需提前評估市場威脅。
波士頓動力還擔心什麼?
對於波士頓動力來說,購買宇樹機器人,顯然肯定不止技術&成本研究這麼簡單,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對中國AI創新“外溢效應”的好奇與擔憂。
比如Marc Raibert在採訪中,還特別提到了DeepSeek:“我很高興看到DeepSeek這樣的創新來自中國,但這只是個開始。”這家聚焦AGI的大模型公司,近期因其突破性的長文本理解和多模態能力引發國際關注。而宇樹機器人正是中國“AI+機器人”協同創新的典型代表。
這也共同助力中國機器人產業,實現了讓國外人形機器人產業羨慕的“三級跳”。首先是硬體突圍,依託珠三角供應鏈,宇樹、蔚藍等企業將伺服電機成本降低至歐美產品的1/3。其次是演算法開源,華為昇騰、寒武紀等國產AI晶片支撐自主運動控制演算法反覆運算,大疆機甲大師等平臺降低開發門檻。最後是場景落地,人形機器人切入工業巡檢、家庭服務等場景,優必選Walker X已在新能源汽車工廠試用。
此外,政策與資本還在大力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提供雙重推力。2023年,中國發佈《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2025年實現量產目標。資本市場同步回應:2023年機器人領域融資超200億元,宇樹科技C輪融資估值突破15億美元。相比之下,波士頓動力因商業化進程緩慢,2021年被現代汽車收購后仍未實現盈利。
Marc Raibert的採購動作,折射出全球機器人產業競爭邏輯的轉變——單點技術優勢已不足以構建護城河,生態協同能力成為勝負手。
圖片來源:波士頓動力官網
例如美國,就像是典型的“高舉高打”,諸如波士頓動力、特斯拉Optimus依賴高精度感測器和尖端AI模型,追求極致性能,但成本居高不下。而中國則是更務實的場景驅動,諸如宇樹、優必選等企業採用“硬體標準化+演算法模組化”策略,通過規模化生產攤薄成本,優先滿足物流、製造等B端場景需求。
而波士頓動力就開始出現了一些轉變,例如宇樹的電機供應商就已進入波士頓動力二供名單,這種供應鏈滲透可以幫助美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產品性能上的提升。
總結
當波士頓動力實驗室里擺放著來自中國宇樹的機器人時,這不僅是兩家公司的技術對話,更是全球產業權力轉移的縮影。在AI與機器人融合的賽道上,中國正從“跟隨者”轉向“定義者”,而美國巨頭們的“採購清單”恰恰成為這種轉變的最佳註腳。雷伯特所說的“這隻是開始”,或許預示著:下一次顛覆性創新,未必誕生在矽谷的車庫,也可能來自深圳的工廠或杭州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