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到工業場景:優艾智合密集發佈7款人形機器人
更新于:2025-04-04 05:19:32

2025年3月29日,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舉辦的發佈會上,優艾智合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設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以震撼業界的姿態推出了"天演"系列七款人形機器人。這個成立僅4個月的研究機構,不僅打破了國內人形機器人單次發佈數量紀錄,更首次構建起覆蓋雙足、輪式、四足、履帶式等多形態的完整產品矩陣。

圖片來源:優艾智合

在半導體製造車間里,輪式人形機器人"巡霄"正以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穿梭於設備叢林,其搭載的視覺感測器能精確識別0.5毫米的晶圓盒偏移。這種源自優艾智合在半導體領域的技術積澱,使得該機器人已在中芯國際Sub-FAB車間實現每周168小時連續作業,將運維效率提升40%。而在能源行業配電間場景中,其搭載的多模態感測系統可同時監測溫度、振動、氣體濃度等12項參數,實現異常工況的秒級回應。

"一腦多態"技術體系

支撐七款機器人協同運作的核心,是研究團隊首創的具身智慧大模型架構。這套系統採用"多模態通用基座大模型+端側具身模型"的混合架構,通過"Data Ocean"海量專家數據集訓練,實現了對複雜工業場景的深度理解。

基座大模型融合了VLM(視覺語言模型)和MoE(混合專家)技術,在處理配電間巡檢任務時,能同時解析設備運行噪音、紅外熱成像、環境參數等異構數據。當接收到"檢查3號變壓器運行狀態"指令時,系統能在300毫秒內完成環境感知、路徑規劃、操作執行的全鏈路決策。

端側部署的MAIC(Mobile AI Comprehension)系統更顯技術突破性。這個集強化學習、模仿學習、深度學習於一體的"機器人大腦",使機器人具備視覺語義感知與行為推理雙重能力。在半導體車間場景中,MAIC可同時控制14個關節模組,實現晶圓盒±0.1毫米的抓取精度,配合多模態感測融合技術,使機器人能適應從-20℃潔淨室到60℃配電間的極端環境切換。

產學研協同的創新範式

這家估值破百億的機器人企業,其發展軌跡堪稱產學研結合的典範。創始人張朝輝博士作為西安交大機器人學專業培養的頂尖人才,帶領團隊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其主導研發的復合協作O系列機器人,通過機械臂、視覺、夾爪的模組化組合,創造性地解決了晶圓盒無人化轉運難題,單機可抓取8個晶圓盒,為台積電等客戶節省30%的物料流轉時間。

在商業策略上,合夥人鄭昊提出的"場景驅動、技術閉環"理念成效顯著。通過深度綁定半導體、新能源等高端製造領域,優艾智合構建起場景know-how與技術研發的雙向飛輪。其開發的智慧除塵機器人已應用於全國78個公交維保中心,處理效率達傳統人工的6倍,更將業務延伸至貨運、能源等場景。

資本市場的認可與戰略佈局

截至2025年,優艾智合已完成9輪累計超20億元融資,最新C輪14億元戰略融資創下工業移動機器人領域單筆融資紀錄。這背後是其構建的獨特商業模式:通過"解決方案+服務訂閱"模式,在半導體領域實現設備銷售與運維服務的收入閉環;在電力巡檢場景中,單客戶年均服務訂閱金額可達300萬元。

資本加持下,企業正加速全球佈局。目前已在深圳、合肥、湖州建立智慧製造基地,蘇州設立銷服中心,東京子公司則負責亞太市場拓展。其產品已出口至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超過300家頭部客戶,包括台積電、中芯國際等半導體巨頭。

定義人機協作新範式

在優艾智合的技術藍圖裡,人形機器人不是簡單的工作力替代工具。張朝輝博士強調:"我們的機器人設計哲學是能力延伸而非崗位取代。"在半導體車間,機器人負責3D環境下的精準物料轉運;在配電間,它們承擔高危環境下的設備操作;在公交維保中心,則解決粉塵污染等職業健康難題。

這種"人機互補"理念正催生新的生產範式。某半導體客戶的數據顯示,引入機器人后,工程師可將70%工作時間轉向工藝優化,設備綜合效率(OEE)提升15%。而在能源行業,機器人將巡檢數據即時接入知識圖譜,使故障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2%。

通向未來的技術拼圖

隨著七款機器人的發佈,優艾智合正在構建完整的具身智慧技術生態。從"Data Ocean"數據湖到MAIC決策系統,從模組化關節設計到多模態感測網路,每個技術模組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實現機器人在開放場景下的自主進化能力。

在最近的測試中,"天演"系列機器人已展現出令人驚喜的遷移學習能力。某款雙足機器人在掌握配電間巡檢技能后,僅用48小時就適配了數據中心的運維需求。這種快速場景遷移能力,正是源於其"一腦多態"架構的底層設計。站在估值百億的新起點,這家由科學家創立的企業正在重新定義中國智能製造的可能性。

AI的奉獻
AI的奉獻
2025-03-30 23:57:52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2025-04-02 09:15:10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2025-04-02 09: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