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好奇號探測器在37億年前的火星岩石中發現迄今為止最長碳鏈分子!這些與地球生命細胞膜相同的物質,可能是遠古火星生命的"化石"!研究成果於3月24日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引發全球科學界熱議。
37億年前,地球上剛剛進化出單細胞生物,火星上可能也在孕育生命!好奇號在火星"黃刀灣"古老湖床的泥岩中,檢測到了十烷、十一烷和十二烷这三种长链烷烃,它們可能是曾經存在的脂肪酸殘留物。而脂肪酸,恰恰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細胞膜的關鍵成分!
但別急著歡呼發現"火星人"了。研究主要作者、法國分析化學家卡羅琳·弗賴斯(Caroline Freissinet)博士謹慎地表示:這些分子可以由化學或生物產生。如果火星上有長鏈脂肪酸,它們可能——這隻是一種假設——來自37億年前存在的細胞膜降解。
這次發現如此重要,是因為好奇號自2012年登陸火星以來,此前只發現過最多含6個碳原子的有機分子。而這次,它一口氣發現了含有10到12個碳原子的"巨型"有機分子!這相當於從發現原始部落的木棍,一躍找到了智能手機。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發現,含12個碳原子的化合物比其他兩種更為豐富。這一現象與地球生物的"指紋"驚人相似——地球上的生物合成脂肪酸時,偶數碳原子的化合物總是比奇數的多。弗賴斯博士形容:坎伯蘭樣本簡直是在戲弄我們。
那麼,為何這些分子能在惡劣的火星環境中保存下來呢?火星近來缺乏重大地質活動,氣候寒冷乾燥,可能創造了一個天然"冷凍室",將這些有機物質完美保存了37億年之久。
但科學家們尚不能確定這是生物還是非生物起源。在地球上,費托反應(一種在鐵或鎳催化下,一氧化碳和氫產生的化學反應)、火山活動,甚至從太空飛來的隕石,都可以產生類似的有機分子。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學教授約翰·艾勒(John Eiler)評價說:這篇論文報告的發現,是我們見過的識別火星生命遺跡的最佳機會。但要絕對確定,還必須將樣本返回地球。
火星樣本返回任務計劃於2030年代實施,而同樣的國際研究團隊還將參與2034年探索土衛六的"蜻蜓號"任務。紅色星球的秘密,或許很快就能揭曉。
書目:
Freissinet, C., Glavin, D. P., Archer Jr, P. D., et al. (2025). Long-chain alkanes preserved in a Martian mudsto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13), e24205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