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東江水供港迎來60周年。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獲悉,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4月1日在香港舉行。
自1965年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通水以來,滔滔東江水奔流入港,至今已跨越甲子輪迴,累計向香港輸送淡水超300億立方米,如一條永不褪色的“藍色紐帶”,串聯起粵港兩地血脈相連的深情厚誼,更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生命之源”。
歷史抉擇
萬人齊心築就“倒流工程”
上世紀60年代,香港因三面環海、降水時空不均,飽受水荒之苦。1962年至1963年,香港遭遇嚴重乾旱,最艱難時曾實施嚴格制水措施,規定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並持續了接近一年。當時,整座城市陷入焦渴,市民需要到街邊公共供水站排長龍取水,連年幼的孩童也加入了挑水的行列。
黨中央、國務院心系香港同胞,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興建東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線開工,東莞成千上萬名建設者投身其中。在缺機械、少技術的年代,他們以“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壯志,讓原來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石馬河,改為由北向南使東江水倒流至深圳水庫,僅用約一年時間便建成全長83公里的東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1日起,東江水奔湧入港,終結了香港缺水困局。
此後的60年裡,一代代建設者先後4次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擴建改造,年供水能力從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輸水系統由天然河道升級為全封閉的專用管道,水質安全得到根本保障。如今,香港居民喝到的飲用水水中,至少有七成來自東江。
源頭守護
生態優先築牢水質防線
東江水的清冽甘甜,源於廣東人民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作為東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河源市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承擔著保障供港水質的重要使命。當地拒絕了超500多個總投資600多億元的可能影響水質的工業專案,讓庫區水質常年保持地表水Ⅰ類標準,成就“天上瑤池水,人間萬綠湖”的生態傳奇。
在保障供港水安全的征程中,廣東持續推動技術創新。數位孿生、北斗導航、5G通信、物聯網……近年來,粵海水務在東深供水工程運營管理中新一代資訊技術,推動工程數位化、智慧化水平邁上新台階。在工程沿線,粵海水務建立了覆蓋“天、地、水”,多模態、多維度的“感知體系”,無人機、機器人、無人船等一系列設備,為工程“保駕護航”。
近年來,水利部持續強化東江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推進東深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加快數位孿生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調度管理能力和水準。2023年,東深供水工程被認定為首批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在全國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未來圖景
共同建立“數位水務灣區”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東江水從“生命之河”升級為“發展之河”。
2021年4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同年6月,工程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成為滋養家國情懷的精神地標;2023年10月,工程獲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首批認定,榮膺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2024年12月,工程獲評廣東省首批水情教育基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說,東深供水工程體現了國家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關心香港發展,東江水供港60周年是提升全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節點。
如今,粵港兩地正攜手描繪“數位水務灣區”藍圖。2024年,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成立數位水務辦公室,推動供水服務數位化,提高服務素質及能源效益。水務署正與內地供水機構加強交流合作,建立“數位水務灣區”。此外,近年來,廣東省水利廳與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水務署就供水和水利科技合作開展了近十次交流合作,取得廣泛共識,提升了對港供水安全保障水準。
六十年滄海桑田,不變的是東江奔湧的濤聲;一甲子歲月如歌,兩地人一起續寫粵港同心的傳奇。
文|記者 胡彥 通訊員 李康 張旭怡 林思源
圖|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