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微短劇成了當之無愧的“明星 ”。包括紅果短劇、愛奇藝、點眾科技等微短劇或長視頻的頭部公司、平臺都舉辦了相關的論壇,現場座無虛席,不少觀眾甚至站著聽完全場。
近年來,微短劇迎來爆髮式增長,2024年其產業規模就超過電影票房,突破504億 。大會期間發佈的《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 微短劇用戶規模高達6.62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到101分鐘,與即時通訊不相上下。
一路狂飆的微短劇,已突破單一娛樂功能,通過“微短劇+”模式向文旅融合、產業升級等多元領域延伸。網路視聽大會期間,眾多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創作團隊齊聚紅果短劇主辦的“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共探微短劇如何以“短平快”優勢撬動產業,賦能千行百業,成為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狂飆的微短劇 成賦能千行百業重要載體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定義,微短劇,全稱為網路微短劇,是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 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劇集。憑藉節奏強、反轉多的優勢,微短劇完美契合了觀眾碎片化的觀看需求,也憑藉“短平快”成為傳播主流價值、賦能實體經濟、推動文化出海的重要載體。
2024年1月,廣電總局啟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畫,通過“微短劇+文旅” 的融合,營造跟著微短劇去全國各地“打卡”的新風尚。今年1月,廣電總局又實 施“微短劇+”行動計劃賦能,將微短劇與其他領域或行業相結合,形成新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經濟業態,帶動微短劇內容提質升級並賦能千行百業。
可以看到的是,“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劇,已不單單是一部100多分鐘的劇集,隨著行業變革和商業模式的更迭,微短劇逐漸成為帶動各行各業的新引擎,通過微短劇+,融合新業態,賦能文旅文博、電商產業、鄉村振興、公益服務等各個領域,實現從內容傳播到價值轉換的閉環。比如全程在成都、眉山等地拍攝的《家裡家外》,在紅果短劇上線3天播放量就破10億,劇中的雙流老工廠、青龍老街等地吸引不少遊客打卡 。
內容為核 構建微短劇+創新生態
微短劇研究者、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暉教授認為,當前微短劇發展迅猛,從產業生態看,平臺、製作方、品牌方跨界聯動日益緊密,衍生出“微短劇+電商”“微短劇+文旅”等創新模式。
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以近期大熱的微短劇《家裡家外》為例,稱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用微短劇體現成都文化亮點的代表性作品。拍攝之初,就決定將劇集和成都文旅相結合,比如全程在成都以及周邊的眉山等地拍攝,對白全部用成都方言:“通過這部作品把四川夫妻家長里短的事,把上世紀九十年代整個經濟文化的變遷,用一部劇的時間做了很好的呈現。”
文旅之外,紅果短劇還與國家圖書館、中國航太局、法制出版社等機構展開合作,圍繞普法、科普等主題開發內容。樂力認為,精品化是微短劇發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顧“真善美”的選題、豎屏美學呈現及專業製作水準,探索“微短劇+”的多元生態,推動產業升級。
陝文投藝達影視總經理賈軼群認為,成功的“文旅向”微短劇既要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具備全國視野,通過情感共鳴擴大傳播效果。中科數創影視中心總監鄭銘分享了科普微短劇的創作心得,主張採用類型化敘事手法,將知識傳遞融入故事情節,避免生硬說教。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教授認為,“千行百業入劇來”,是希望微短劇能夠更多地承載我們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千行百業,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微短劇在內容層面與我們的生命體驗相關:“微短劇裡面講到那麼多的情緒和那麼多的人生探討,都指向了人存在於社會中所面臨的各種危機、挑戰以及人如何戰勝自我,並且獲得成長,這都是生命性的體驗。”
在抖音集團副總裁、總編輯張輔評看來, 精品化是微短劇行業升級蝶變的必由之路,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質化,也要杜絕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營造健康有序的創作生態:“秉持匠心、紮根創作、精雕細琢每一部作品,讓微短劇成為網路視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打造賦能千行百業的新動能。”
代際共舞:傳統影視力量與新生代創作者的生態共振
發展短短兩三年,微短劇成為當下最具活力的文化現象,華策、檸萌、閱文、完美世界等傳統影視公司紛紛下場,眾多傳統影視演員也積極擁抱這一新興產業,倪虹潔、李若彤、舒暢、劉曉慶等眾多傳統影視演員紛紛加入,推動行業精品化和多元化發展。以倪虹潔為例,2025年春節期間,她監製及主演的《夫妻的春節》在抖音播出後成為2025年首部觀看使用者破億的微短劇,李若彤主演的《午後玫瑰》登陸東方衛視後,收視力壓大部分傳統影視劇。
應該看到的是,微短劇能吸引眾多資本和傳統影視人入局,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有眾多默默無聞的年輕創作者默默耕耘。這些微短劇的早期從業者,大部分是資訊流 、MCN機構從業者或者模特、網紅。在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中,不管是微短劇導演還是演員,都提到微短劇給了他們重生的機會。一名導演就表示,作為新人導演幾乎是沒有任何機會拍攝長劇集,但有了微短劇後,他們有了更多這樣的機會被看到。比如熱門傳統劇集《故鄉,別來無恙》的導演彭晨曾執導爆款微短劇《大媽的世界》,黑馬長劇《墨雨雲間》《九重紫》的導演也是因微短劇而有了執導長劇的機會。
中國網路視聽協會發佈的《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微短劇行業直接、間接帶動64.7萬個就業機會,2025年就業人數將隨市場規模繼續增長 。短劇製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領文化CEO鄭安迪回憶,過去一年,微短劇市場的高速增長為影視行業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就去年全年來說,微短劇至少提供了60 萬人次的就業機會,而大量年輕創作者的加入,在創新、故事內容、豎屏美學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在當天的對話環節,眾多嘉賓也提到,微短劇的表演要快,但一定不要套路化。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劉天池認為,演員要在有限篇幅中塑造鮮活角色,需要更精準的情緒表達。她在現場提出“雙槳理論”:演員需同時把握角色物質生存訴求和精神思想追求,才能在短時長里塑造立體人物。她還特別建議,年輕演員可以通過微短劇的高濃度表演錘鍊基本功,積累鏡頭經驗,建立觀眾認知。
已經決定入局微短劇的知名演員朱時茂坦言,微短劇拍攝前演員可能沒有時間去采風、觀察生活,但演員們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學會觀察,積累素材:“你細心的觀察 ,可能比你去體驗生活收益還要大,因為生活當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遇到創作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會隨時想起來。”
全鏈共生:技術驅動下產業的生態構建
從劇本創作、拍攝製作,到平臺分發、IP衍生開發,再到跨文旅、遊戲等領域的融合聯動,微短劇正加速邁向全鏈共生的成熟生態,各環節如齒輪般環環相扣,共同驅動行業運轉。
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影視負責人曾映雪分享了公司在IP開發上的實踐:依靠十多年來300多部傳統影視劇,選擇其中知名IP和微短劇進行聯動開發,正著力打通產業鏈各環節,推動微短劇從現象級風口向可持續賽道轉型。
紅果短劇製片負責人沈志遠則分享了平臺在IP改編與創作扶持方面的實踐經驗。他表示,紅果短劇已形成一套以數據為基礎的IP開發方法論。平臺的核心價值在於了解創作者和內容特質,將風格契合的IP與創作者精準匹配,做“服務者”而非“干預者”,“觀眾才是好故事的終極裁判,平臺需保持內容審美的包容性”。
影視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加持,當下,AI技術已經在內容生產行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百度百家號內容運營負責人於軻介紹,依託人工智慧技術優勢,平台能夠快速解構IP核心元素,並結合現代場景進行創新演繹。他指出,內容與科技的結合,將推動微短劇從流量生意升級為內容創新平臺。
芒果TV大芒計劃工作室負責人周裘補充道,除製作層面,發行上的技術創新同樣重要,百萬投資的文旅短劇與千萬級古裝劇,通過精準運營,都有機會成為爆款。此外,他希望行業加強交流合作,目前芒果TV正與紅果短劇探索協同機制,通過IP衍生開發等合作模式,構建“美美與共”的行業生態。
商業層面,紅果短劇的內容免費+廣告分發模式重塑商業邏輯。抖音集團副總裁、總編輯張輔評認為,在這一模式的驅動下,提升了行業吸引力,擴大了使用者基本盤,也降低了投流成本,為廣大合作方帶來了創作的信心與可觀的收益,同時也延長了微短劇的生命週期,助力微短劇從拼流量進入拼內容的嶄新時代。
巨量引擎內容營銷負責人金文樂則從品牌行銷的新趨勢進行了分享。“微短劇是一個大的流量池,讓品牌有非常多的玩法,相對於傳統的投放來說,它會跟IP結合得更緊密。”他表示,通過劇情植入等創新形式,品牌短劇的轉化效率已超越傳統廣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實現品效協同,發展前景廣闊。
可以看到的是,當下微短劇產業已進入精耕期,在政策引導、行業協作與創新驅動的合力下,微短劇正從“流量風口”邁向“價值高地”,呈現“內容增強,市場積極回應”的態勢,通過“微短劇+”,好故事有了創造更大價值的可能,從內容孵化到拍攝製作再到商業模式的變革,都為微短劇發展構建出更加健康和繁榮的內容新生態。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