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形機器人的熱度,讓那些幕後的企業創始人不自覺地被推向台前。這些科技新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北京商報記者專訪了三位來自一線的當局者,一邊是行業之內,圍繞產業拐點、商業化邏輯、量產時程表等,試圖去給無數好奇的旁觀者解惑;一邊是行業之外,聚焦科技、流量、創業,想看看科技與大眾現象級“親密互動”到底意味著什麼,會改變什麼,又會創造什麼。
冷曉琨(右)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張笑嫣/攝)
入行9年,2025年是樂聚通研(北京)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聚機器人”) 創始人冷曉琨最忙的一年,日程以半小時計。
3月26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的前一天下午,他從山東的工廠趕到北京,3月29日下午結束未來人工智慧先鋒論壇圓桌討論后,他又直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繼續回歸產業和研發,閉關修煉”。
這期間,樂聚人形機器人們也沒閑著,在中關村論壇年會這個國際化舞臺,它們既參與開幕式表演,又提供服務。“我們的核心目標已經基本達成,讓大家接觸了人形機器人,我們的產品也得到了歷練”,每次說到自家機器人,他總是笑意盈盈。
從早期只有個位數的同行,到現在幾百家共舞,樂聚機器人的策略沒有變過:讓產品在場景里升級。
“當前的工業場景只是過渡,人形機器人一定是在家庭場景下爆發。要做好打5年甚至10年持久戰的準備,不要被外界干擾,因為很多技術路線還沒有被確認”,冷曉琨相信量產引發質變的道理。對於行業,他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降本、批量化、國產化,這些問題牽一發動全身,要相互促進,一起推進。
“誰都想做行業的執牛耳者,但現在還屬於早期階段。一家企業很難把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小腦、本體全部做下來,真正產業大爆發的時候,一定是行業大融合的時候”,他不止一次對北京商報記者說。
Q:今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實際上量產分小批量量產、大規模量產,樂聚機器人有什麼量化目標?
A:今年我們預計交付1000—2000台。如果今年能到2000台左右,明年萬台左右的難度就不會很大了。一旦人形機器人產量到萬台,基本就可以對標新能源汽車的2013年,到那時大家的路線就會很清楚,因為人形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都屬於大製造業。
如果只看小腦和本體,2025年確實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因為各家交付的機器人都能運動,能走路、能揮手。但真正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化一定是大腦、小腦、本體三者融合的,也就是具身智慧,這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量產。
Q:樂聚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已經9年,對現在和未來的落地場景有哪些觀察?
A:人形機器人爆發一定是在家庭場景,工業場景只是個過渡階段,因為在工業場景下可以產生銷量,會反過來對企業有新促進。
一般人形機器人公司會有兩種戰略,一種叫對齊主義,一種叫超越主義。對齊主義是說基於當前的技術成熟度,讓產品先進市場被用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打磨技術。超越主義賭的是未來5年後的技術路線,直接跳過產業爆發前的階段,不過多考慮商業化的問題。這兩種路徑各有優勢,樂聚機器人一直堅持對齊主義,我認為未來這兩種路線一定是融合的。
Q:2025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紅遍全國,作為早期入局的企業有什麼體感變化?
A:2022年底2023年初有關部門舉行座談會,國內做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只有三四家,現在已經有兩三百家企業了。2025年我們已經不需要再跟客戶講解什麼是人形機器人,客戶會直接提訴求,我們有怎樣的場景,你的人形機器人能不能幹。即使實際落地和視頻演示有落差,但國家明確的支援,讓產業鏈保持開放態度,大家都知道人形機器人一定會爆發,一定會產業化。
Q:和國外同行相比,國內公司入局人形機器人較晚,中國企業的優勢體現在哪裡?
A:第一個優勢是供應鏈,大家能快速出產品,2018年我們做第一台人形機器人時,核心零部件全部都是進口的,造價接近300萬元/台。現在樂聚機器人的國產化率超過90%,售價只有幾十萬元,這不是我們自己解決的,是供應鏈給我們解決的。
第二個是場景,國家和地方政府會主動幫企業找應用場景,有了場景才有機會磨合技術,這是國外完全比不了的。等於政府替企業承擔了部分市場教育的成本,中關村論壇年會對樂聚機器人而言就是個難得的機會,通過這個平臺,大家實打實地接觸到了人形機器人,我們的產品在服務、表演過程中,也得到了歷練。
Q:討論人形機器人就免不了談到大腦、小腦、本體的概念,未來這三者的發展會呈現怎樣的趨勢?
A:大腦管控制,小腦管運動,本體可以理解為硬體能力,未來這三者一定會融合。我認為未來行業最大的挑戰不是具身模型的技術何時收斂,而是大腦、小腦怎麼融合,目前三者是割裂的狀態。
人形機器人的產業鏈很長,每家有側重,有的側重具身智慧模型,像樂聚機器人側重小腦和本體部分。側重不一的兩個團隊很難融合,這其中有信任與否、誰來主導的問題。也就是說,大腦、小腦、本體一定都會發展得很快,難在怎麼讓團隊做融合,這不是技術問題,是比技術更難解決的問題。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