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監測跑步情況的鞋子、能類比食物味道的勺子、能思考的眼鏡……人工智慧創新或將重塑社會生活,讓科幻電影畫面變為現實。
3月28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未來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召開,會上,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十大重點賽道浮出水面,勾畫出未來產業發展的圖譜。作為高附加值、強帶動性的前沿產業,人工智慧等產業展現出巨大市場潛力,有數據預測,未來十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1.7萬億元。
未來產業發展具備長週期特性,從暢想到落地,還面臨著算力互聯互通、私有數據聚合等挑戰。
十大重點賽道“出爐”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其發展將催生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重塑生產生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未來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所長蒲松濤發佈《未來產業新賽道研究報告》,其中指出,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慧、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航太、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低空經濟/通用航空、固態電池等新型儲能、清潔氫、算力晶片、細胞與基因治療、元宇宙將成為2025年未來產業十大重點賽道。
當前未來產業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
“每個賽道的發展實際上都需要一定的階段,當前很多賽道仍處在產業化發展的初期,可能還需要5—10年,甚至10—15年,乃至更長時間推動發展。”蒲松濤表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群策群力,應圍繞政府和市場聯動,分類制定落實舉措打破行業體制機制壁壘。同時,面向短期和長遠佈局,加快重點方向技術、產品、企業、生態一體化推進。此外,應深化中央和地方協作,因地制宜發展未來產業。另外,還應強化供給和需求協同,推動產業資源高效對接和深度融合,並統籌戰略性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我國未來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2025年未來產業十大重點賽道主要圍繞六大未來產業方向展開。2024年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成為未來產業賽道研究的重要參考基礎。
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工業和資訊化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柏傑在論壇上表示,後續將進一步落實《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從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創新引領、推動集聚發展、優化支撐體系等方面出臺系列舉措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慧創新重塑社會
在2025年未來產業十大重點賽道中,人工智慧賽道受到廣泛關注。
“未來人工智慧將無處不在”,華為公司標準與產業發展副總裁祁峰介紹,人工智慧創新將重塑社會,“我們的鞋可以測量運動軌跡、檢測身體健康狀態,我們的餐具有了類比味道的能力,我們的眼鏡裝上‘大腦’可以充當生活多模態助手,家務機器人、老年護理機器人、快遞無人機等也將覆蓋我們的生產生活。”
人工智慧讓科幻電影畫面逐步變為現實。祁峰認為,歸納起來人工智慧將改變三個方向:人工智慧應用將加劇差異化的體驗需求,讓個人的生活具備更多極致體驗,同時促進組織協同、改變資源分配,此外,還將為整個社會公共治理服務帶來改變,智慧城市治理、智慧養老等社會普惠智慧將實現最優連接覆蓋。
人工智慧創新可以通過演算法和數據不斷優化,提高其決策和判斷的準確性,從而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場景和需求,其發展前景廣闊。賽迪顧問發佈的《2025年人工智慧產業趨勢洞察》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在未來十年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並在全球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從2025年到2035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預計將從3985億元增長至1729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6%。
不過,當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未來產業落地社會實現普惠智慧還面臨諸多挑戰。北京北方算力智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院長劉秦豫表示,未來產業落地賦能普通百姓生活面臨的挑戰,除了要解決算力的互聯互通,擁有極致、低成本的算力,還需要將企業私有數據聚合,才能對社會生活產生實際價值。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