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華為搶跑的問界,面對一眾對手的份額卡位戰,“途中跑”有些力不從心,國內“新造車”板塊也再次迎來洗牌期。4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今年3月,國內“新造車”銷量格局再度生變,增程車型銷量狂奔,零跑汽車以3.7萬輛的月銷成績再次反超理想汽車,奪得月度銷冠,而2024年與理想PK的問界,月銷同比下滑超四成,被甩出榜單第一梯隊。通過高端化角逐新能源和智駕“上半場”的新玩家們,誰能在“下半場”迅速守住基盤市場成為關鍵。
銷量“跳水”
作為目前鴻蒙智行四“界”中的標杆,問界讓各車企看到華為背書的實力,也讓合作方之一的賽力斯“躺賺”。財報顯示,2024年,賽力斯營收同比增長305.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59.46億元。近五年來,賽力斯的凈利潤更首次扭虧為盈。賽力斯方面在財報中提到,營收增長主要來自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作為銷量“頂樑柱”的問界,2024年多次在單月銷量上超理想汽車,被外界稱為新造車榜單上銷冠的有力爭奪者之一。
但進入2025年後,問界的月銷量持續下滑。4月1日,各車企陸續曬出3月銷量成績單,但鴻蒙智行、賽力斯及問界均未在當日發佈銷量數據。此後,北京商報記者在賽力斯發佈的產銷快報公告中看到,2025年一季度賽力斯汽車銷量超4.5萬輛,同比下滑46.31%。其中,3月銷量約1.37萬輛,同比下滑45.19%。2025年3月新造車月銷排行榜顯示,零跑汽車最終以3.7萬輛再次反超理想汽車奪得月度銷冠,理想汽車以超3.6萬輛的銷量成績排名第二位,問界則被擠出第一梯隊。
據瞭解,目前問界在售M5 Ultra、M7、M9三款車型。其中,2024年,在其銷量結構中M7車型銷量佔比最高,售價達50萬元級別的問界M9車型也逐漸形成規模效應。但第三方平台數據顯示,2025年前兩個月,問界M7和M9的銷量均出現下滑。其中,1月和2月,問界M9車型銷量分別約1.25萬輛和5242輛;2024年11月和12月,該車型銷量則均超1.6萬輛。同時,問界M7車型在1月和2月的銷量也均未邁過萬輛關口,均低於2024年單月銷量。
外界認為,2025年以來,問界品牌銷量下滑與2024年底提前透支銷量,以及消費者對於持幣觀望等待新車型上市有關。2025年3月,新款M9與M5 Ultra正式上市,問界希望通過推新穩住銷量,但國內車市產品及格局的變化,也讓兩款車型的表現充滿未知。
據統計,2025年一季度,M9車型在問界整體銷量中的佔比超過50%,但在其所在的高端大型SUV市場中,不僅有勁敵理想L9、蔚來ES8及騰勢N9,領克900、樂道L90也將擠入該市場區隔,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此外,“沖高”過後的各造車玩家,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消費級車型的基盤市場。此前,有預測稱,到2030年,15萬—25萬元價格區間的電動車型將佔據約60%的市場份額,目前包括蔚來、小鵬均開始下探提前爭奪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認為,高端車型市場區隔容量有限,隨著各車企湧入,問界M9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據瞭解,作為問界在走量市場投放的車型,M5的銷量不溫不火。據第三方平台統計,2025年前兩個月,問界M5車型的銷量分別為869輛和910輛。儘管問界推出M5 Ultra車型加入市場競爭,但在低價市場其將面對小鵬MONA M03以及零跑B10的挑戰。
不再唯一
2025年,智慧化與價格戰已成為重塑國內新能源車市場格局的關鍵詞。曾因打出“華為智駕”先手棋迅速出圈的問界,也面臨著華為“光環”的褪色。一方面,目前國內汽車智能化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除問界外,鴻蒙智行相繼“孵化”智界、享界、尊界品牌,“朋友圈”的擴大讓問界不再獨享“華為智駕”。
2025年2月,車企之間上演“智駕大戰”。作為頭部車企的比亞迪,正式發佈“天神之眼”智能架構,其中除引人關注的三鐳射版本“上車”仰望外,更讓智駕系統“上車”7萬元級車型。此外,據統計,吉利、比亞迪、小鵬汽車、零跑汽車等多個汽車品牌已提出“智駕平權”的相關計劃。招商證券發佈的研報認為,高階智駕加速滲透,預計未來兩年將快速普及至10萬—20萬元的汽車市場。此外,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佈的《汽車智慧化發展報告(2024)智駕篇》中提到,高階智駕已邁過“嘗鮮期”,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正向10萬—20萬元的主流價格區間普及。
智駕系統正通過規模化跑量,迅速在各車型上鋪開,隨著智駕系統進一步普及,車企間的智慧化差距也逐步縮小。同時,不僅是智駕更新速率明顯加快,2025年初包括特斯拉、蔚來等多家車企通過不同方式進一步推升價格戰,也讓問界車型在價格上面臨挑戰。
2025年以來,車企對產品、技術集中發佈,城市NOA、激光雷達、智能輔助駕駛等技術的價格門檻也持續降低。在這種“高配下放、智慧平權”的趨勢下,問界原有的“智慧標籤”逐漸失效。儘管背靠華為的技術生態,問界車型以鴻蒙座艙、ADS智駕系統為核心賣點,但更重要的是,2024年華為“四界”集結完畢,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開始加速佈局。業內人士表示,華為在營銷資源、智慧化技術支持上開始向其他“界”字輩品牌傾斜,技術賣點也逐步在其他品牌車型“上車”,問界將面臨同質化競爭的風險。不僅是“四界”,華為與廣汽等頭部車企也開始合作,因此外界也開始出現“問界除華為外,競爭力在哪?”的聲音。
事實上,問界下滑的背後,體現出車市格局的變化。2025年以來,為了不下“牌桌”,新能源車企價格戰仍在繼續,同時智慧化與智駕下放也成為各車企競爭的主題。此外,車企在銷量上的門檻也進一步提升。2025年3月,包括小鵬、理想等車企銷量均超3萬輛,而小米、嵐圖等車企銷量超2萬輛並向3萬輛衝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新造車已走過最初競爭階段,新一輪的競爭已經開始,規模化效應達成后,技術之外服務、產品品質均是各車企的競爭點。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