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想像和科研探索的物件,從電影作品中精彩紛呈的外星生物形象,到電影中的“外星探險”劇情,這一來源於極具想像空間的探索,也來源於人類對自己孤獨的遐想,而外星生命的存在與否,一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而“費米悖論”則對外星文明的存在提出質疑,是由美國物理學家費曼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思想實驗,正是這一悖論揭示了一個現實可能,那就是“宇宙中可能根本就沒有外星人”。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關於外星文明一直有一種“黑暗森林法則”,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面對這種未知?
作為黑洞爆發論的先驅,物理學家費米可以說已經非常瞭解宇宙這一自然可能性,所以當他在計算外星生命的存在性時,卻發現了一些問題,一個有如此多星系和行星居然沒有痕跡可循的外星生命,這讓費米非常費解。
於是費米就對外星文明存在的這一疑惑,進行了一系列的計算,並最終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宇宙中存在著數以百萬計的外星文明,這也引起了人類對外星文明的極大興趣。但是費米的這一結論卻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難,那就是為什麼人類尚未發現外星文明?也讓人類對於外星文明的存在性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正是這種懷疑間,讓外星生命一直成為一種尚存疑雲的存在,但這並不能阻止人類對這種未知的探索。並且為了能夠確認這種未知生命的存在,美國於1992年發起了“SETI計劃”,即“搜尋外星智慧生命信號計劃”,這使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更加深遠。
然而就在人們對外星文明的探索的道路上,還有著一道阻礙的“黑暗森林法則”,而這個詞最早是出自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小說中。在小說中,宇宙中的文明被描述為一座座孤寂的森林,物種間生存的法則便是“沉默的森林”,意味著宇宙中的文明都會做到“不驚動別的文明”,以免自己被發現。
劉慈欣就有過類似的感悟,人類總會驚動比自己更高級的文明,而沉默的文明都會去做空間垃圾,只留下很弱的探測信號,以免讓其他高級文明發現。
而這黑暗森林法則的讓人感到最為擔憂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文明間的隔閡和自我保護的本能,以至於它們選擇沉默而不出現,以免自己遭致滅絕。就像在三體世界中一樣,三體文明因為環境的原因,尋找到了地球,開始侵略地球,而尚存於地球上的文為了防止三體文明入侵,選擇不發信號而保持沉默。
這就好比在打獵時,若是你的獵物看到了你,迅速閃避便能夠死的體面,而如果你的獵物聯繫起了同類,那麼你可能很快就會成為狩獵的物件。所以在劉慈欣的《三體》小說中,外星文明是一個黑暗的森林,不出聲,是因為它不敢出聲,由此,黑暗森林法則讓人們不禁產生了擔憂,它同時也揭示了人類對於外星文明的探索之路。
人類對於外星文明的探索從未間斷,而在為了探尋外星生命的同時,人們也在為觸發外星文明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對話,美國於2015年提出的“突破聆聽計畫”。希望通過對空間中的天體,也就是恆星或其他異常天體進行聆聽,來搜索外星生命的跡象,知曉外星文明的存在。
那麼這也就有了“突破攝星計劃”,它是由尼耶爾·卡爾、斯蒂芬·霍金等共同支援下提出的一項旨在千兆赫範圍內搜索外星文明所組成的國際聯盟,在2016年成立。“突破攝星計劃”旨在通過搜索過程中的數據共享協定,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再次進行進一步的數據研究,以獲得更精準的搜尋結果。
正是有了這兩個計劃的支援,有了先進的科技手段,對於探索外星文明的研究也在不斷向前推進,人類對外星文明的好奇不斷萌生,便會對它進行懷疑的研究,為了能夠找到外星文明,人類始終在這一條道路上不懈努力。
事實上我們曾經有很多次的接觸機會,但是就好像费米悖论中所描述的,即使有外星文明的存在,也是為了種種原因的保護,讓我們始終沒有發現外星文明的影子。這就有了黑暗森林法則的存在,它讓我們對外星文明的好奇變為恐懼,並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但是正是這種未知的可能,讓人類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愈發深入,當我們始終無法發覺到宇宙中的生命,這也會讓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變得有些悲觀,正是因為宇宙的太過廣袤,我們即使用無數的時間和精力,也很難看到一點點希望。
但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始終在鞭策著我們,正是這種不放棄的態度,我們才會有無窮的可能。在突破攝星和突破聆聽計劃的啟動下,人類對外星文明的渴望和探索將繼續,宇宙的奧秘千變萬化,又豈是人類所能輕易看透的。
在這種無形的力量的推動下,人類將不斷追尋宇宙的奧秘,新的一代人將繼續探索人類之前沒有涉及到的領域,正是這種不間斷的努力,最終才有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