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信息過載的今天,如何不焦慮?
更新于:2025-03-29 02:57:35

信息過剩,快速反覆運算,知識爆炸,一切處在不確定性之中,這一切讓我們感到焦慮。但這真的就是焦慮的根本原因嗎?

既渴望知識,又應接不暇

在數位化生存方式之下,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幾乎一切都被打上了知識的烙印——學習、工作和生活。

面對日常生活的數位化,人們需要理解新知識和新技術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工作與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人們擁有新知識與新技能;如果沒有新知識的出現,想通過朋友之間的交流獲得共鳴已變得不太容易。

人們對知識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代要劇烈,爆發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充沛。有5個原因,讓我們既渴望知識又應接不暇:

第一,不確定性成為常態

處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人們只有提升認知能力,才能找到與其共處的可能性,才能找到自己的確定性。持續獲得知識是提升認知能力的關鍵。

第二,反覆運算加快,不斷湧現新知識

一到年底,我會請本科學生做一件事情,把他們這一年認為最新的50個詞列出來。開始我可以認識一半的詞,3年後我只能認識其中3個。此時我才發現,我離年輕人、創新的詞和新的現象非常遠。這種反覆運算、加快新增的知識帶給很多人挑戰,我就是其中一個。

第三,認知盈餘,選擇障礙

最近幾年,我被管理者問得最多的問題不是“不知道”的問題,而是“無法做選擇”的問題。無法做選擇不是因為資訊不充分,而是因為資訊太多。這導致面對問題時,信息干擾多、選擇性多而無法做決定。

第四,時間稀缺

人們已經比較習慣“碎片化”,這一方面意味著時間增多——時間被更多地分割;另一方面也許意味著時間減少——集中時間、聚焦專注變得更難。 

第五,對知識驗證的要求越來越高

以前在授課時老師往往可以很篤定,因為老師與學生之間會有“知識差”。但今天老師很難再那麼篤定,老師擁有的資訊甚至知識可能還沒有學生“多”,因為學生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更強。此時老師會發現要驗證所講授的知識變得有難度了。

這一系列挑戰,讓我們感到深深的焦慮和黯然的孤獨。

選擇、可能如此之多,卻不知道哪個選擇和可能與自己相關,人們因此陷入深深的焦慮;因反覆運算速度太快,資訊過載,感覺跟不上變化的節奏,一種黯然的孤獨油然而生。

問自己四個問題

克服“深深的焦慮和黯然的孤獨”這兩種狀態,首先需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一、是分別心還是辨別力?

分別心是指人們根據事物的表面(美醜、貧富等),有區別地對待人和事。辨別力則是指人們對人與事物進行分析、觀察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生活中經常有人說“顏值很重要”,這種判斷體現的就是分別心,而不是辨別力。有辨別力的人,不會以顏值為基準,而是在真正辨識價值之後做出選擇。

二、是自我設限,還是認知的不足?

“這個事情我做不到”,這樣說的人並非真的做不到這件事情,而是在自我設限。

很多學生問我為什麼每天晚上可以寫5000字,這是很難的事情。我和他說:你先從每天晚上寫50個字開始,慢慢你就會寫500個字、5000個字。

問題的關鍵不是能不能寫,而是對於自我設限和認知這個事情沒有認真理解,沒有理解自我設限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三、是世界變化快,還是自己不曾改變?

熟悉我的人知道,在微博時代我沒有參與太多的活動,後來我發現我如果不動,就會被淘汰。

微信出現時,我就開始參與其中,開設了“春暖花開”公眾號。借助這個公眾號,我有機會與千萬讀者交流,這驅動我更好地理解數位化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重要的不在於世界變化的快與慢,而在於自身變化的快與慢。

四、是慣性使然,還是無法應對?

很多人都感覺難以應對資訊聚變、不斷反覆運算帶來的挑戰。事實是,並不是挑戰讓人難以應對,而是慣性導致人們無法應對。

在一個在線化、數位化成為必選項的環境里,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這四個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從而真正擁有知識。

真正擁有知識,你就會擁有辨別力,而不是分別心;你能提升認知,就不會再自我設限;你會主動改變自己,與變化共舞;你會主動迎接挑戰,不再順應慣性,不再故步自封。(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