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李雲飛:技術過於先進,很多人不相信!
更新于:2025-03-28 16:01:57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當比亞迪發佈超級e平臺,以兆瓦閃充、3萬轉電機、1500V碳化矽晶片等11項全球之最刷新行業認知時,質疑聲隨之接踵而至:“實驗室數據能否落地?”“技術超前是否脫離實際?”

見怪不怪,這幾年,每當比亞迪發佈突破行業前沿的技術時,總是伴隨著各種畫外音,從DM-i、刀片電池到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甚至天神之眼智駕系統,莫不如此。

但事實證明,比亞迪的這些突破性技術,不僅很快被市場所認可,並體現在終端銷量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革新。

此番,面對又一波的爭議,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的回應擲地有聲:“比亞迪的風格一向是一發佈即量產。”這場關於技術可信度的討論,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命題:比亞迪所代表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躍遷,究竟是噱頭還是真實力?

讓技術從“紙面” 走向 “路面”

首先,技術是否“脫離現實”,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是否馬上落地。比亞迪的回應以行動為證:4000個兆瓦閃充站正在全國佈局,首批500個將在4月初漢L、唐L上市時啟用。

而在超級e平台發佈會現場,在諸多媒體的見證下,漢L從10%電量充至60%僅需5分鐘,續航增加349公里,峰值功率突破1000kW,真正實現“1秒2公里”的補能速度。

正如業內評價:“比亞迪的電機不是實驗室里的‘花瓶’,而是能經得起賽道考驗的‘硬核裝備’。”

以開放姿態引領行業共進

正如最近爆火的中國AI大模型DeepSeek,以“開源”的姿態,打破了ChatGPT的壟斷。而比亞迪的技術突破,也絕非閉門造車的“獨角戲”。

超級e平臺的全域千伏架構系統化創新,既解決了“充電快但能耗高”“性能強但續航短”的行業痛點,更以 132項專利開放、4000座閃充站共建的姿態,推動行業從“技術壁壘” 走向“生態共融”。

李雲飛在微博中強調:“百花齊放春滿園。”比亞迪的技術路徑選擇,恰恰體現了這種格局:無論是磷酸鐵鋰的持續進化,還是碳化矽的突破應用;無論是兆瓦閃充的效率革命,還是相容性技術的普惠設計,其核心始終是“讓綠色出行更美好”。

正如王傳福所言:“電動化智慧化這條路很寬,有好技術、好產品的企業都能容得下。”這種開放心態,讓比亞迪的技術突破不僅是企業的“護城河”,更是行業升級的“助推器”,不斷刷新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高度。

從“追趕者” 到 “定義者”的蛻變

可以說,比亞迪的技術躍遷,本質是中國汽車工業在新能源時代從“跟隨” 到 “引領”的縮影。

從電池材料到晶片設計,從電機製造到充電網路,比亞迪構建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這種能力,讓“實驗室數據” 迅速轉化為“使用者可感知的體驗”,更讓中國標準首次主導國際車規級高壓器件規範。

事實上,面對種種質疑,比亞迪的回應始終聚焦技術本質。比如發佈《接棒向前》視頻,倡導行業良性競爭;開放閃充技術,推動基礎設施共建;量產即實測,邀請用戶現場見證。這種“以實力說話,以體驗立信”的態度,正是中國品牌技術自信的最佳註腳。

李雲飛的微博結尾寫道:“電動化智慧化這條路很寬,有好技術,好產品的企業都能容得下,且走得好!”

比亞迪的實踐證明,真正的技術創新,既要突破行業天花板,更要解決用戶實打實的焦慮。從全域千伏架構的系統整合,到開放生態的行業共融,比亞迪用“硬核技術 +量產實力+開放心態”,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教科書級的範本。

放大看

事實上,比亞迪每次技術突破,都伴隨著外部雜音,但這些質疑聲終將消散,留下的是技術進步的堅實腳印。比亞迪的技術堅持,不僅定義了電動車的未來,更向世界證明:中國智造,正在以“技術接棒” 的方式,引領全球汽車工業的新變革。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