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戰即決戰!
誰也沒有料到,中國車市2025年剛剛進入"智駕元年",競爭就全面升級,如火如荼般展開。年初,比亞迪以"智駕平權"戰略率先破局,以7萬元的入門車型海鷗搭載高速NOA功能,拉開"全民智駕"序幕;隨後吉利推出"千里浩瀚"計劃,將高階智駕滲透至主流市場;奇瑞的“獵鷹智駕”智慧化方案,將於2025年實現全品牌全系車型搭載,明年將在全球推廣。老牌的特斯拉FSD則加速入華,試圖以純視覺方案顛覆行業格局。
與此同時,合資車企不甘落後集體發力,東風日產、廣汽豐田等品牌依託本土智駕供應商的技術突破,推出全場景NOA功能,直接對標行業第一梯隊。東風日產月初率先宣佈與行業第一梯隊Momenta深度合作,全球首發並搭載Momenta最新一段式端到端智駕方案。又比如3月6日上市的廣汽豐田鉑智3X,也搭載了Momenta的高階智駕系統。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豆包等AI企業與車企的技術結合,也開始重構汽車產業鏈的底層邏輯。在全面的變革中,中國汽車產業正從"追趕者"蛻變為"引領者"。中國汽車產業不僅打破了此前的技術壁壘,更是遙遙領先,甚至開始改寫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規則。最終,在智能駕駛技術的全球化競爭中,中國智駕企業已從技術追隨者進化為規則制定者。這種轉變背後,是端到端大模型的技術革命、中國複雜場景的數據富礦與車企智能化轉型需求的共振。
技術下沉與成本革命
智駕技術的快速反覆運算與成本下降,為市場爆發奠定基礎。早期高速NOA僅見於高端車型,如今城區NOA逐漸普及,甚至10萬元級車型也能實現基礎智駕功能。特斯拉純視覺方案推動行業革新,國產廠商進一步優化演算法,推動硬體成本持續壓縮。據Momenta預測,到2025年底,城區NOA硬體成本將降至5000元以下,為大規模普及掃清障礙。
所以車企要趕上全民智駕這趟列車,關鍵就是兩點——速度和成本,既要跟得上日新月異的智駕技術反覆運算,還要在成本控制上趕得上智駕降價的幅度,能快速上量的低成本方案是剛需。
技術路線方面,行業基本形成了共識,一段式端到端是趨勢,和傳統以規則驅動的分模組架構相比,一段式端到端有更強的糾錯能力、更高的計算效率、更強的泛化能力,以及更少的訓練成本。以Momenta採用了“長短期記憶”結合模式的一段式端到端為例,訓練成本能縮小10到100倍,在將降本增效視作鐵律的汽車行業,這樣的降本效果沒有車企會不動心。
目前真正實現了一段式端到端落地的企業不多,除了特斯拉之外,國內Momenta和理想汽車是代表,華為今年也將在ADS4.0中實現兩段式到一段式的方案進化。
雖然主機廠都喊出了一段式端到端上車的口號,但是現實證明,不是所有人都能憑藉100%全棧自研跟上節奏,直接與成熟的第三方智駕供應商方案合作是最優解,比如在Momenta助力下成功上車一段式端到端的智己。
而且,即便像小鵬、理想這些已經擁有核心自研能力的車企,出於成本考慮也會“兩條腿走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人都在喊全棧自研,但是第三方研究機構佐思汽研發布產研報告卻顯示,2024年城市NOA市場超99%的份額,是由五家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合計貢獻的,其中佔比最高的是60.1%的Momenta,排名第二的是佔比29.8%的華為Hi模式。
(數據來源:佐思汽研)
合資突圍戰:與頂級玩家綁定成最優解
在本土第三方智駕供應商的助力下,越來越多主機廠得以補上智慧化的短板,跟上全民智駕的節奏,去年以來這一趨勢在合資品牌中尤為明顯。
從被質疑智慧化掉隊,到奮力追趕第一梯隊,合資品牌開始積極擁抱本土智駕供應商,甚至希望藉由行業TOP級的供應商口碑和影響力為自己背書。以Momenta為例,定點客戶涵蓋了全球銷量前十的主機廠中近7成,其中除了智己、仰望、騰勢、廣汽、一汽這些自主品牌,也開始出現賓士、東風日產、廣汽豐田的身影。
合資品牌積極擁抱本土智駕供應商,就是希望在速度和成本兩個維度都獲得最優解,對於價格內卷的中國市場來說,把握住這兩點也就是把握住了彎道超車的機遇。
比如東風日產這次選擇在N7上搭載Momenta視覺方案,不依賴雷射雷達就能實現高速領航NOA、城市記憶領航NOA以及全場景智慧泊車的高階智駕能力,也是目前首個基於OrinN和視覺感知軟硬體平臺就實現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應用的智駕方案,放在以前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依賴堆料,而是靠強大的一段式端到端的演算法能力,拉高智駕性能和體驗的上限。消費者好用、敢用、愛用,才是真正的“高階”。
和自主品牌不同,合資車企想在智駕方面突破,遇到的阻力會更大。雖然外方在智能駕駛甚至自動駕駛方面也有多年的技術積澱,可是這些方案不能直接搬到中國市場。合資品牌遇到的另一個阻力來自規模效應,現階段合資的智慧電動車銷量規模還很小,在國內新能源榜單上躋身前十的都沒有,短時間內難以形成銷量規模,意味著無法攤薄研發成本,而智駕研發又是最燒錢的,算力演算法都是錢堆出來的。
就算合資品牌卧薪嘗膽,不惜一切代價砸錢、砸人、砸時間去自研智駕方案,頂著高昂的單車成本投向市場,產品的競爭力也大打折扣。
通過與中國頭部智駕企業深度綁定,則意味著完全不同的未來。既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成熟高階智駕方案上車,滿足中國消費者對車輛智慧化的需求,還可以保持高頻率的軟體OTA,不斷提升產品體驗。
同時由於Momenta這樣的頭部智駕供應商市場份額大,可以提供一套成本可控的敏捷開發模式,完美平衡了合資品牌在智駕領域的技術先進性和商業可行性。這樣,合資品牌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業務上,比如整車設計研發、市場推廣。
中國車市的殘酷性就在於,智能化轉型的視窗期稍縱即逝,任何車企想在中國車市立足,闖過第一輪淘汰賽順利上岸,智駕是不容有失的關鍵一役,選擇與Momenta這樣的頭部智駕玩家合作,就是拿到了通關的門票。
當然,對智駕供應商來說,也能通過與合資品牌的合作獲益。雖然近年來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呈下滑趨勢,但不可否認它們依然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盤,一旦補上智慧化短板,可以實現智能電動車的快速上量,提高規模效應。
與更多的合資品牌合作,不僅意味著更大的規模化量產,還有豐富有效的海量數據資產,可以推動智駕供應商演算法的反覆運算和性能的提升,形成數據驅動的閉環優勢,從而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中國智駕企業正從技術輸出轉向規則制定。Momenta、華為、地平線等企業通過端到端大模型、晶片自主化與數據閉環,重構全球智駕成本曲線。羅蘭貝格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佔據全球智能駕駛市場40%份額,成為技術標準的核心制定者。
結語:2025年的中國智駕產業,既是技術革命的見證者,更是全球競爭格局的改寫者。從比亞迪海鷗到東風日產N7,從Momenta的演算法優勢到地平線的晶片突破,中國車企正以系統性創新,將智能駕駛從"未來願景"變為"全民標配"。
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賽中,中國智駕企業已握緊方向盤,駛向規則制定的新紀元。當然,對於合資品牌而言,與本土智駕供應商的合作是一場雙贏。可以預見,還將有更多合資品牌選擇與Momenta這樣領先的本土智駕供應商攜手,而消費者將是這場智駕平權中的最大受益者。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