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汕頭3月26日電(記者雷愛俠、吳春燕、訾謙 通訊員李沛瀟)3月26日,在廣東汕頭灣海底68米深處,隨著直徑14.57米的“永平號”盾構機刀盤破岩而出,時速350公里單洞雙線高鐵隧道——汕頭灣海底隧道成功貫通,創造了國內外海底隧道建設多項紀錄。
由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總承包的汕汕高鐵連接廣東省汕頭市與汕尾市,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線控制性工程汕頭灣海底隧道全長9781米,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複雜,設計與建設難度很高。
中國鐵設汕汕高鐵專案總工程師李為介紹,隧道不僅要在8度的高烈度地震區穿越17條斷層破碎帶,其中的8條為活動斷層,還要承受海底近1兆帕的超高水壓和強腐蝕性海水的雙重壓力。
面對複雜難題,中國鐵設將設計經驗和工程實際有效融合,成功破解了“高烈度地震+密集活動斷層+海域超高水壓+高腐蝕海水+極複雜地層”多重難題。
為確保海底隧道能抵抗住海水的巨大壓迫,項目團隊通過檢算分析,業內首次掌握了地震發生時海水的壓力狀態,通過在運輸繁忙的海灣主航道向海底定向注漿施工,達到隧道滲水更少、壓力更小的目的,創鐵路隧道高精度超高壓百米級海面注漿的先例。
為降低地震對高鐵運行的影響,項目團隊在隧道管片接縫位置創新研發了可靈活伸縮的減震接頭和既能抵抗海水壓力又能吸收地震能量的柔性隔震層,可以使隧道在地震發生時依然保持穩定,達到了“以柔克剛”的效果。
面對海水高腐蝕性考驗,工程師們大膽創新,通過反覆調整混凝土配合比、首創冰水低溫拌合工藝,研製出了新型的抗裂材料,在鐵路領域首次破解了高強度混凝土隧道澆築難養護、極易開裂的難題。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27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